“是。”命令傳下,十五萬兵卒在關外五里紮下營盤。
楊大郎問道:“父親,遼國奪下雁門關,為什麼又撤出?真讓人莫名其妙。”
“據我猜測,無非是兩種可能。第一,聞風喪膽,望影而逃;第二,欲擒過縱,暗施詭計。”
楊四郎說道:“依孩兒之見,遼國發兵五十萬,遼皇御駕親征,他們的決心這麼大,決不會輕易逃走。很可能是陰謀詭計。”
“我也是這麼想的。”楊令公點了點頭,“所以才在關外紮營。三郎,你帶上一隻大令,去尋找水源、柴源;四郎,你也帶上一支大令,去尋找檢視有利地形。在聖駕和元帥到達之前,我們要做好一切準備。”
“這……”楊四郎在八位弟兄中,頭腦比較靈活。他稍稍猶豫,“父親,咱們把地形找妥了,元帥要是入關……”
“那是他的事。為父只能勸阻,卻沒有決定權。去吧。”
“是。”四郎和三郎奉命而行。
說來也怪,一臉兩天,風平浪靜。
第三天中午,主力部隊到達雁門關。潘元帥聽了楊先鋒的報告,不由哈哈大笑:“我說令公爺呀,據本帥聽說,二十多年前,你曾一日奪取北三關,那是何等威風?現在年紀大了,膽也小了。你想想,我大宋天子御駕親征,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遼國早已聞風喪膽,望影而逃。嘿嘿,他們拱手讓出雁門關,你卻不敢進去。真是,真是,哈哈,不說你了,來呀,保護聖駕,直登帥虎堂!”
依楊令公本意,還想勸阻。四郎一拽父親的徵袍,低聲說道:“您聽他又諷刺、又挖苦,咱們何必自尋煩惱?算了吧。”
楊令公長嘆一聲,只得作罷。
其實,潘仁美也懂得韜略。眼前的空城,他豈能不疑?他這是有意鑽入圈套,暗中替遼國賣力,甘願墮落成千古罪人!
大宋軍隊號稱五十萬,實際只有四十八萬。留在紫荊關三萬,楊六郎、楊七郎各帶走三萬,現在還剩下三十九萬人馬,這些人馬不能都進關,多數紮營城外。首腦們帶著親兵走進帥虎堂,潘仁美傳令:為慶祝首戰大捷,犒賞三軍!所謂“大捷”,無非是佔領了一座空城,這本來是不值得慶祝,元帥卻賞下瓶酒方肉,關內關外一片歡騰!
有道是“樂極生悲”,果然不假。天至二更,只聽郊外炮火連天,牛角喇叭聲聲奏響,戰旗如林,人喊馬嘶,數十萬遼兵包剿上來。宋軍本無防備,有吃酒帶醉,一場肉搏戰,死傷六萬人!
書中交代:宋太宗進入紫荊關後,遼國兵馬大元帥韓昌就準備圍攻。可是蕭皇后擺了擺手:“不行。紫荊關屬於內三關,宋朝管理得很嚴。四周圍有什麼佈置,我們一概不知。在他們的地盤打仗,對我們不利。而外三關已被遼國佔領,在外三關打仗,主動權在我們手裡。”蕭太后吩咐韓昌,“讓出雁門關,強行遷走百姓。等宋皇入關後,突然襲擊!”
“皇后,雁門關變成空城,宋軍未必進關呀。”
“有潘仁美當元帥,萬無一失!”蕭皇后冷笑一聲,“嘿嘿,他要敢不進關,我就給他點壓力!”
韓昌服了:眼前這位丈母孃,不愧是“女強人”!
遼國的全盤計劃,果然樣樣實現。一夜殘殺,宋軍損失嚴重。太宗皇帝坐不穩了:“潘元帥,這就是你的勝利嗎?”
“臣知罪。不過,兩國交戰,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以一戰論輸贏。現在天色已亮,臣請萬歲、王爺去城頭觀敵瞭陣,待臣重整三軍,大破遼兵!”
“哼,朕倒要看看你如何破法!”
君臣眾人登上城頭,只見裡圈是宋兵,人人垂頭喪氣;外圈是遼兵,個個耀武揚威。俗話說“兵夠一萬,無邊無沿;兵夠十萬,地皮壓顫;兵夠百萬,連天不斷”。雁門關外,雙方大兵接近一百萬了,那真是兵山兵海,一眼望不到頭。此時,雙方已經休戰,暫處平靜。
“潘仁美,”皇上在氣頭上,也就不顧元帥的威嚴了,“我們已經被人家包圍,你得趕快拿出作戰方案。否則的話,城中糧草用盡,我軍不攻自破!”
“臣明白,明白。”潘仁美表面上冷靜,心裡七上八下:遼國打得什麼主意?他們要達到什麼目的?韓貴活著的時候,我們還有些溝通。韓貴一死,他們也不找我了,我也不知道找誰聯絡,下一步怎麼辦呢?他正在思慮,只見遼軍營門大開,戰旗排列,“轟隆隆”三聲咆響,戰旗下縱出一匹青鬃馬,馬上端坐一員大將。這員將年齡不過三十,黑亮亮的一張臉,豹頭環眼,手中擎著一根鑌鐵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