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舊選舉法,選舉新總統,不把孫等通電當一回事。
1921年1月1日孫向廣州國會提三項議案:一、取消軍政府,二、建正式政府,三、選舉大總統。因為孫要正面對抗北京。孫所持理由是:一、以往廣州這一護法軍政府,只為糾正北京錯誤而成立,原則上曾承認北京為中央;孫認為這種從屬關係應改變,否則無從對外代表中國;二、徐世昌那時以中國總統名義,行使職權向外借債,孫認為徐的做法要阻止;三、孫稱,只有以正式政府及正式總統名義才可以對內對外地與北京政府合法而公開地抗衡。廣州國會同意孫的看法,遂以當年辛亥革命之後南京臨時政府的「臨時約法」為模式,既透過建正式政府,又選舉孫任大總統。但因當時在廣州的國會人數不足「臨時約法」合法規定,遂折充地改叫「非常國會」,同時,把國會所有的會議改叫「非常會議」,而孫中山的當選亦因而稱為「非常總統」。至此,中國南、北有各自的政府、國會、總統,彼此對立,互相對抗。
孫於5月就職,任命各部官員。以伍廷芳長外交,以唐紹儀長內政,以陳炯明長陸軍,以廖仲凱長財政。另外孫自兼大元帥,任命李烈鈞為總參謀長,任命胡漢民為總秘書長。之後,孫電北京政府,指對方為非法,叫總統徐世昌退位,叫北京的國會解散,並停止向外國借款。
當然,北京的徐世昌對此置之不理。他以接濟桂系軍餉為飴,指使陸榮廷派兵擾廣東,給孫製造麻煩作答。陸果然分兵入廣東,遂再引發「粵桂戰爭」。這回是第二次交兵。前後打了約一個月,同樣粵勝、桂敗,粵軍因而盡佔廣西。過程大致這樣:第二次的「粵桂戰爭」事發於1921年6月中旬,陸再分兵三路,越界進入廣東。孫即任命陳炯明為司令,粵軍迎戰之餘,進佔廣西梧州。孫隨即號召西南各省的軍閥一齊出兵合力討陸。由於聲勢浩大,桂系發生內亂。有部份軍投降粵軍,有部份軍叛變自立。隨後,陸的主力軍於7月下旬戰敗,陸榮廷在龍州宣告下野,並於8月由廣西出境逃越南。桂系軍隊至此分崩離析,或併入粵軍,或另組新軍。孫遣馬君武去擔任廣西省長。
這兩場「粵桂」的戰爭,催生了兩件事:一是孫中山要乘勝出擊進行北伐;二是陳炯明則居功自大另有所圖。
「北伐」,早是孫的構想,此刻機會到來。孫認為它是一個大決定,所以他提案給國會透過。然後正式舉兵。孫選10月進行。10月18日在廣州誓師,儀式隆重,任大元帥,隨即率員出巡廣西梧州。後至桂林,設大本營。同時委任朱培德為滇軍總司令,彭程萬為贛軍總司令,谷正倫為黔軍總司令。但因為陳炯明對北伐不熱衷,託詞不肯發兵,自行駐軍南寧。為此,孫往南寧找陳,勸陳回師廣州,留駐後方籌辦軍餉,為今後北伐軍提供後援補給。繼而孫返桂林命許祟智、黃大偉所部粵軍三萬作為主力,以李烈鈞為參謀長及胡漢民為秘書長,準備明年由廣西入湖南,作為統一北伐的第一步。孫決計要打敗直系。
此時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抵桂林與孫秘密會面並談合作的可能。馬對孫提兩項建議作為條件:一、改組國民黨,容納別黨黨員加入;二、籌建一軍校,組織國民黨的軍隊。孫當時沒應允,一心專注北伐。但是,這次聚談,還另外有下文。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1章:革命與復辟的對立,小結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1章:革命與復辟的對立,小結
第1章:革命與復辟的對立,小結
對立的較量與程序
我講的中國現代史,自辛亥革命成功起。由那時至現在,將近有一百年。簡單地講,最前的五十年中國人在尋求自強;最後的五十年,尋求自富;總之,中國人百年現代化的道路主要是尋求自強自富。我喜歡概括地觀察問題。因較為易記。我認為中國人的現代史存在許多對立,許多爭持,許多較量。我把一百年分為十個不同發展的大階段,抓大對立,講大事件,亦是這書的基本結構。
第一個十年是從1912年至1921年,對立的特色是革命與復辟的反覆。以下,我試圖重點地,以這十年內發生的大事,去逐一探尋它在掙扎前進時的如何舉步維艱。
也許先讓我們這樣看這十年:它是中國人建立共和政制的開始,也同時希望自此埋葬了帝制。它最大的改變應是,以總統的民選,代替了皇帝的世襲;以議會代表(大眾公僕)的推舉,代替了拜爵封官(士為君用)的欽賜。新取代舊。這是進步。不過,世上任何新生事物的茁壯成長,都不容易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