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只是,因與陳炯明意見分歧,又發生廣州軍變事件。孫終離粵,逃歸上海;並且公開承認他的「護法」和「北伐」失敗。又過半年,孫又重組討逆軍,南下趕走陳炯明,重佔廣州,於1923年3月 2日,三組政府。但,又不稱「大總統」,這回反又回覆稱「大元帥」,在廣州設立大本營,同時,任命各部部長,如外交、財政、內務等,又回到軍政府架構。

就在孫中山反覆地在南方廣州三建政府的同時,北方北京政府亦先後在北洋軍閥的輪翻把持下,更換總統,更換總理。最初,張勳復辟失敗之後,皖系段祺瑞任總理,直系馮國璋任總統,曾是北洋軍閥中皖系與直系的短暫合作期,然後二人爭持不下,雙雙下臺,把無軍隊的親日派老官僚徐世昌推出來任總統。1919年底馮國璋病死後,直系勢力由曹錕及其部將吳佩孚接手。因此時段祺瑞操縱安福國會,可以左右總統徐世昌,並對曹錕及吳佩孚排斥。曹、吳二人終不服,遂發生皖直戰爭;直系因事先聯合東北奉系軍閥張作霖帶兵入關夾擊,皖系終告大敗,段祺瑞離北京。於是,直系、奉系成為*幕後的新主人,徐世昌給他們加了新的銜頭,曹、吳二人封為正副「直魯豫(河北、山東、河南)巡閱使」,張作霖則封為「東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巡閱使」,其實就是,北方的地盤基本上由他們瓜分了。該地方的一切,包括督軍任免,都要經過他們認可才算作實。雖然如此,彼此仍為爭奪軍火與地盤上的軍餉而逐漸不和。進而因為總理人選更替,直系與奉系產生了磨擦。奉系扶植親日派梁士詒組閣,但遭直系反對,雙方訴諸武力,「第一次直奉戰爭」就是這樣發生了。戰爭時間是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

據說,奉系張作霖於事前聯絡段祺瑞與孫中山,說服他們攜手對抗直系,因直系是三者共同敵人。段祺瑞是在「皖直戰爭」中被打敗;而孫中山的「北伐」對手亦是直系。但是,此仗張作霖打敗了。張率他的部隊回返東北,隨即宣佈獨立,儼如自成一國。他在等下一輪機會。

於是,直系獨掌*,叫總統徐世昌下臺,用黎元洪再任總統,並且,由曹錕擔任副總統。總理人選則是半年內竟然更換了七次,其次序是 周自齊、顏惠慶、王寵惠、唐紹儀、汪大燮、王正廷、張紹曾。那時,國會政制之混亂,北洋軍閥之擅權,舉此一例,可見其它。

其實,在那時期其它軍閥也是這樣。他們所率領的部隊,佔據一地或一省,既稱督軍,亦即省長,全是割地稱雄。勢力可能有大有小。他們與中央的關係是口頭上的默契。若是強的中央,號令還被尊重;若是弱的政府,只好任他胡為。或者,美其名叫自治。北方固然如此,南方同樣類似。這些軍閥的勢力基本上是來自各自率領的部隊。但是,部隊的維持則需要軍餉。軍餉要靠當地百姓,或強徵迫收,或明目搶掠。所以,只有地大民富,才會軍大勢大。

最大軍閥的好處是操縱政府,進而代表政府。然後,以名義上合法的地位,以原則上操縱的主權。譬如,用各地鐵路權,用全國關稅權,諸如此類作為抵押,向外國的銀行(例如,日本的、英美的)進行種種貸款。他們所得,多數用來養軍,備軍,擴軍。這些情況就是當年的怪現象。段祺瑞執政時曾是這樣,張作霖是這樣,吳佩孚也這樣。彷佛這是(他們所知道的、而又在奉行的)唯一方法。所謂外國支援就是這類交易;張作霖與日本,吳佩孚與歐美。都是如此,關係密切。

曹錕想當總統,千方百計進行。吳佩孚原本是曹錕部將,所以對曹錕尊重和支援。曹錕為了要以合法名義當上總統,先逼退徐世昌,迎黎元洪覆職,但又經常對黎百般刁難,數易總理,恐嚇刻薄,直到迫黎辭職出逃。然後,曹錕利用每張選票5000大洋賄賂國會議員,於1923年10月6日當選為大總統,並且,只以一個月期限便又由賄選國會起草透過一部曹錕憲法。凡此種種,均惹非議。然後也因這些,便給奉系和其它人有藉口筆誅口伐和出兵了。

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又再發生「直奉戰爭」,是第二次,直系打敗。這一回吳佩孚曾親自督戰山海關。不過,因為張作霖除了再領兵入關,又聯絡了皖系的倖存者浙江的軍閥盧永祥,及南方軍政府的孫中山,並且得到他們同意支援,或是出兵,或是聲援,一齊向直系曹錕、吳佩妥出擊。這種組合是第二次。戰爭分為東西兩路進行。吳佩孚的江蘇軍隊先與浙江的盧永祥開戰,吳勝,盧敗;盧逃日本。另一路是,北阻奉軍。直系第十一師師長馮玉祥本是領軍去打奉系張作霖,但他陣前倒戈之後回師北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