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對其中的上皮細胞進行塗片、染色、鏡檢等一系列化驗,直至檢出X染色體,你才是女的,檢出Y染色體,你丫才是男的。不放過一個男人,也不冤枉一個女人,CSI裡面,任何一個負責的法醫也是這樣乾的。
民國版成功人士標準(1)
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師——曾幾何時,估計是清末民初吧,是一部分國人的終極人生夢想。
畢竟侷限於食色,境界不高,於是,另一些脫離了低階趣味卻又始終沒有放棄追求夢想的中國人後來在此基礎上又作了一個補充,曰: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師,拿美國工資,上英國大學。當時能想到的“成功人士”標準,大概就是這樣。
《 民國名人與日本妻妾 》雖然是一本不太靠譜的書( 主要是因為細節上過多的文學渲染,例如,在《 三人行的背後——周氏兄弟與日本妻 》一章中這樣寫少年周氏兄弟:“‘阿哥,我們什麼時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帶著笑呆呆地問道,樹人瞟了弟弟一眼:‘沒看見我這兒還要看書嗎?去去去,一邊兒玩去。’滿臉塵土的周作人對著哥哥吐了吐舌頭跑開了。”不過所引史料大致可信。根據我對此書的研讀,發現在“民國名人”中能做到“娶日本老婆”者確實不少,但能將以上四項逐一按章落實者卻實在不多。惟一最為接近的“四項全能”目標的,算下來就是辜鴻銘了。但惜乎每一項似乎都有些不太到位,例如,上過愛丁堡大學不假,但蘇格蘭的大學能不能算是正宗的“英國大學”?又如,“娶日本老婆”也是真的,但花200兩銀子從窯子裡贖出來的大阪姑娘吉田貞子,後來只是被辜鴻銘納為二奶。
“中國廚師”自不待言,但最成問題的乃是“美國工資”。辜鴻銘吃過朝廷的俸祿,也領過北洋政府的工資,終其一生,除了拿過《 紐約時報 》的稿費之外,卻未曾正正式式地領過美國的工資。當然,如果視“日本老婆”為“賢惠”的同義詞,視“中國廚師”和“英國大學”分別為“好吃”和“品質”的代名詞,那麼,辜鴻銘在出任五國銀行團翻譯職務時的6000 元月薪,就絕對稱得上是一種“美國工資”了,儘管五國銀行團由俄、英、日、德、法組成,不含美國。
百年之後,今之視昔,這樣的終極“成功人士標準”未免顯得有些too?simple?sometimes?na?ve,但考慮到歷史的侷限,這種“閉上眼睛嘆世界”的境界畢竟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結果。
以不成功或接近成功人士們在過去100年裡前仆後繼的實踐活動觀之,請中國廚師,好辦;拿美國工資,不難;娶日本老婆,對於民初時代的留日中國學生來說,也是小菜一碟,難度最高的,恐怕還是“上英國大學”。這件事,不僅過去如此,今天亦無太大改觀。
英國的大學之所以好,好到能和“日本老婆”、“中國廚師”以及“美國工資”並列“四大”,平起平坐,說穿了,第一是貴,第二是難。再說,英國的大學雖多,但是名校,尤其是被中國所共同認可的名校,從清末到民初,從民國到現在,來來去去無非也就是牛津和劍橋兩家。
講錢傷感情。英國名校的貴,這裡就按下不表了。然而英國名校的難,不說出來就一定會傷身體。
正是這兩家頂級的英國高等學府,不僅貴,不僅難,近年來還令人瞠目結舌地改變了錄取學生的標準,即不是單憑學生的成績,還要看他們是否有創意。這種“創意”,就體現在面試題目上。兩大名校的面試題目,都具有鮮明的周星馳風格。然而,就是因為這些無厘頭題目,去年逾一萬名以全A成績自高中畢業的學生,都被牛津及劍橋拒於門外。
牛津大學校方解釋,這些面試問題是要測試申請人是否具備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理性爭辯與表達的能力。“牛橋入學申請”的創辦人之一是25歲的牛津校友烏芬代爾,他說:“牛津及劍橋的面試過程,極可能讓那些天資聰慧的學生都招架不住。我們幫助申請入學的學生,為意料之外的事作好準備。”
“歐洲電視上的歌曲競賽節目是否是表現民族主義的一個範例?”這就是一位申請牛津大學歷史與政治學的學生在入學面試被問到的。而在早些時候,倫敦一間由牛津和劍橋的校友成立、專門提供兩校面試訓練的公司“牛橋入學申請”,公開披露了“比往年更具挑戰性”的今年兩校部分無厘頭面試題目。 “為聖誕老人的馴鹿命名”——這是劍橋大學醫學專科的面試題目之一。
劍橋的醫學專科,到底是不是以獸醫著稱於世呢?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