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劉備是真的擔心。
要知道科舉涉及的可是足以讓士族用命去守護的核心利益,在這點上士族肯定會寸步不讓的。
江南士族若是知道劉備私底下搞小動作玩陰的,肯定會立馬向曹丕丟擲橄欖枝,跟曹魏暗通款曲的。
皇帝誰當不是當,你讓我們不好過,我們就讓你這個皇帝當不了。
君不見當年的王莽,死的老慘了。
況且利用民間小報搞宣傳這事也挺扯淡的,要知道民間小報都是士族開辦的,你還沒登報人家就先知道訊息了,能讓你順利登嗎?
屆時非但登不了報,反而把自己的真實目的給暴露了,妥妥的自掘墳墓,沒事找抽。
諸葛亮揮著羽扇成竹在胸的笑道:“在大漢肯定不能辦,咱們可以派人前往中原,在曹魏腹地搞這方面的宣傳。”
“呃……”劉備愣住,還能這樣玩?
諸葛亮繼續說道:“曹魏跟咱們大漢同宗同源,分家還不到一年,很多東西都是分不開的,在中原造勢搞宣傳效果一樣,甚至可能更好,畢竟中原人口稠密,寒門士族不管數量還是質量都遠超江南,在中原搞好了,江南說不定就不用搞了。”
士族也是有鄙視鏈的,中原的看不起關中和河北的,覺得自己是京畿的,天生就該高人一等。
關中和河北的又看不起江南的,江南的又看不起巴蜀的。
更重要的是長江以北計程車族長期將江南士族排擠在外,很多事只要長江以北計程車族做出決定,江南士族就沒有發言權了,只負責執行。
畢竟江北代表的是朝廷。
劉備越想越覺得可行,捋須笑道:“不錯不錯,咱們要的只是為科舉造勢,在哪造無所謂,只要能把勢造起來就成,咱們拿好處,讓曹魏承擔後果,此計甚妙。”
諸葛亮繼續說道:“另外繡衣衛傳回訊息,說曹魏尚書令陳群向曹丕建議將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
“那個所謂的九品中正制我看過,大意就是讓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中正是官名)一人,大中正再推選小中正,推選出中正之後再由朝廷發一種人才調查表,該表將天下人才分為九等,由中正統一打分,再根據評分決定是升遷還是罷黜。”
劉備蹙眉道:“聽著挺好的啊,有什麼問題嗎?”
諸葛亮苦笑道:“是挺好的,問題在於評分的權力在誰手裡,州郡推選大中正,大中正舉薦中中正和小中正,整個過程有朝廷什麼事?”
“陛下不覺得這種做法跟周朝的分封制很像嗎,只不過周朝分封的是土地,中正分封的是舉薦人才的權力,真這麼幹了,以後誰有才誰無能,不都由士族說了算嗎?”
“長此以往必會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景象,士族永遠是士族,寒門永遠是寒門,庶民永遠是庶民,整個天下就會徹底變成一潭死水,只能等著腐爛發臭。”
“畢竟士族再怎麼墮落依舊是士族,寒門再怎麼上進永遠是寒門,士族不用擔心因為墮落而敗光家業淪為寒門或者庶民,寒門再怎麼努力也打不破階層的壁壘擠進士族群體,久而久之墮落的會越發墮落,上進的也會被絕望抹平稜角徹底放棄,努力不努力一個樣,還努力個錘子。”
劉備一拳砸在桌案上憤恨罵道:“該死的陳群,其心可誅,曹丕答應了嗎?”
劉備就是從底層殺上來的,太清楚一路走來的艱難。
寒門子弟本就很難,再被陳群這麼一搞,連最後的希望也沒了。
可以預見,九品中正制若真推行下去,天下絕不會再出現第二個劉玄德。
諸葛亮說道:“曹丕將陳群的奏摺留中不發,肯定還在猶豫,但我估計最後八成會同意,畢竟曹丕沒有他爹的威望,想要中原穩定就必須向士族妥協。”
對於這個所謂的九品中正制,曹丕心裡肯定不願意,畢竟這是在瓜分皇帝的權力。
真這麼搞了他可就變成周天子了,那樣的話皇帝威嚴何在?
劉備蹙眉道:“丞相言之有理,只是咱們在這樣的背景下跑去中原為科舉搞宣傳,會不會無意中幫了曹丕,畢竟有了科舉這個威脅,士族就不敢做的太過分了。”
“不,陛下您錯了。”諸葛亮說道:“正因為有科舉這個威脅,曹魏士族才會更加迫切的逼著曹丕同意九品中正制,用實際行動告訴那些試圖利用科舉出頭的寒門士子,你們想利用科舉取代我們,做夢。”
“這就好比兩國交戰,沒有言和的可能,只有將一方徹底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