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三年,唐朝已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年。從“貞觀之治”的繁榮到“開元盛世”的輝煌,再到女皇帝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歷史的巨輪在不斷地滾動。然而,這一切的輝煌似乎都在慢慢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混亂與不安。 長安城,這座昔日繁華的都市,如今也籠罩在一種難以言明的愁雲慘霧之中。街道上,行人匆匆,他們的臉上都寫滿了憂慮與不安。戰亂頻起,百姓生活困苦,曾經的盛世已成為了遙遠的回憶。 薛鄖,一個清廉正直的官員,身居二品大員之職。他一心為民,敢於與不平之事作鬥爭。然而,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他的力量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為百姓盡心盡力。 薛鄖的妻子丁氏,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女子。她與丈夫一樣,都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和人民。他們的女兒,薛濤,是他們晚年的珍寶。薛濤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喜愛。 在薛鄖的教導下,薛濤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善於詩詞。每當閒暇之時,薛鄖都會親自教導女兒讀書、寫詩。他們的家中,常常瀰漫著書香與墨香。 有一天,薛鄖在家中教導薛濤寫詩。薛濤握著筆,瞪大了眼睛,專注地看著父親。 薛鄖:“濤兒,你看這窗外的景色,有何感想?” 薛濤:“父親,我覺得這景色好美啊!但是,我又覺得有些憂傷。” 薛鄖:“哦?為何會有憂傷之感?” 薛濤:“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並不太平。百姓生活困苦,戰亂頻繁。這讓我感到很憂傷。” 薛鄖聽後,心中不禁一陣感慨。他深知女兒所說非虛,這個時代的確充滿了戰亂與不安。但他也明白,作為一個官員,他必須儘自己所能去為百姓謀福祉。 薛鄖:“濤兒,你說得對。這個世界並不太平。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希望。我們要堅信,只要我們努力去做,一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薛濤聽後,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她知道,父親的話是對的。他們不能因為戰亂與不安而放棄希望,而是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去改變這個世界。 薛濤八歲那年,夏日的傍晚,父女倆在自家庭院裡納涼。夕陽的餘暉灑在院子裡,梧桐樹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響聲。薛鄖坐在石桌旁,手中拿著一本書,正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裡。薛濤則坐在父親身邊,小手裡拿著一個風車,眼神好奇地四處張望。 突然,一陣微風吹過,梧桐樹的葉子隨風飄動,發出更加響亮的沙沙聲。薛鄖抬起頭,看著在風中搖曳的梧桐樹,靈感迸發,脫口而出:“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薛濤聽到父親的話,稍微愣了一下,然後看向父親,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她稍作沉吟,接著父親的話茬,清脆地念出下一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薛鄖聽罷,哈哈大笑。他放下手中的書,看向女兒,眼中滿是讚賞和驕傲。他高興的是,自己的女兒尚且年幼,便已經如此才思敏捷,將來必定有一番作為。 “濤兒,你真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薛鄖慈愛地撫摸著薛濤的頭,溫柔地說道,“你的才華不輸於任何一個男子,將來必定能夠成為一位出色的女子。” 薛濤聽後,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繼承了父親的才華和智慧,也知道自己有著無限的可能。她決定要更加努力地學習,不辜負父親的期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長安城雖然繁華,但也是藏龍臥虎之地。薛鄖雖然品級不低,但他時常針砭時弊,直言不諱,因此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終於有一天,一紙貶謫令下來,薛鄖從富庶之地的長安,被貶到了西南邊陲的成都。 這個訊息對薛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薛濤和母親丁氏都陷入了悲痛之中。薛鄖雖然心中也有不甘和無奈,但他知道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他只能收拾行囊,帶著家人前往成都。 在離開長安的前夜,薛鄖和薛濤在庭院中再次相聚。月光灑在庭院裡,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而祥和。但薛鄖的心中卻充滿了憂慮和不捨。 “濤兒,我們要離開長安了。”薛鄖輕輕地說道,“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薛濤聽後,眼眶不禁溼潤了。她不想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不想離開父親和母親。但她也知道,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她只能緊緊地握住父親的手,用力地點了點頭。 “父親,我不怕。”薛濤堅定地說道,“無論我們去哪裡,我都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 薛鄖聽後,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的女兒是一個堅強而勇敢的孩子。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和挑戰,她都能夠勇敢地面對並克服。他相信,在成都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一家人也能夠過上幸福而安寧的生活。 就這樣,在月光的照耀下,薛鄖和薛濤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他們知道,無論未來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和困難,他們都會攜手共進,共同面對。這一刻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