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當下一聽,大喜過望,樂了:“真的!” 蘇轍坐在蘇軾一側,斂眸沉思片刻,才開口:“我朝歷來時常舉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試,為朝廷選拔‘非常之才’,就是不知此次朝廷有意哪一類人才?” 蘇洵看了小兒子一眼,心中暗自點頭。他這個小兒子確實比他哥哥沉穩太多。 “此次並無言明,有才者皆可。” 聽父親這般說,蘇轍這才放下心來。 回屋後,先將他以往寫好的《進論》《進策》命人送去楊府,等待楊畋的召見,隨後上書富弼、曾公亮及兩制。 蘇軾蘇轍兩人都是在法治與人治的問題上分別上書,只是二人堅持的觀點大不相同。 蘇軾強調人治,言“今世之患,失在於任人而非法治之罪”。 蘇轍則是強調法治,他認為“天下之事,任人不若任勢,而變吏不如變法,當今之勢,不變其法無以求成功”。 可不管他們現在的主張如何,都沒有得到回應。 蘇軾蘇轍如今都只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自然是不會受到他們的重視。喜歡快穿之我那迷人的老祖宗()快穿之我那迷人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