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5:30。 畢巖水庫,離管理站七八公里外的水庫邊。 “老師,我們出來也蠻遠了,要不我們還是先回管理站吧,估計那柳青陽現在也應該回來了。”幾人行走過程中,何慧蘭朝趙志剛問道。 畢竟,從出來到現在,他們已經走走停停了差不多兩個小時了,而且道路難行,她還真擔心趙志剛的身體吃不消,畢竟自己的老師年紀擺在那裡。 趙志剛搖頭:“慧蘭啊,你是怕我身體吃不消吧,我可告訴你,以前老師我可是經常下鄉去做調研工作的,所以現在身體可還硬朗著呢,這點山路對於我來說可不是什麼問題。” 聽聞,何慧蘭不再言語,苦笑一陣後便跟了上去…… …… 十幾分鍾後,三人來到了一處村口。 “慧蘭、浩傑,哈哈,你們看,這裡剛才有一個村,我們不妨進村跟老百姓們聊聊家常。” 見到有村落,趙志剛頓時來了興趣,轉身往村裡走去了…… “奇怪,這裡怎麼會有一堆乾草堆放在這裡?”當三人經過村口時,趙志剛便喃喃了起來。 因為前方不遠處,有人用石頭圍了一圈,然後裡面放著一堆雜草。 “老師,這個應該是村民把乾草堆起來焚燒,然後給菜地施肥用的。”何慧蘭來自農村,所以出來解釋道。 “嗯。”趙志剛點頭,不再言語,繼續往村裡走去。 村子不大,才十來戶人家,而且現在還冷冷清清,只有一些老人和留守兒童。 “大姐,您好呀,我是從青海市下來的,來這裡走走看看,走了很久,現在有些口渴,能不能在你這裡討點水喝。” 剛進村,趙志剛便朝著坐在門口的一位老奶奶打起了招呼。 老奶奶七十歲左右,顴骨很高,兩鬢花白,臉上佈滿皺紋。 “什麼,你們剛才說什麼?"老奶奶耳朵好像不太好使,大聲衝著三人問道。 趙志剛笑了笑,小跑過來,然後嘴巴貼在老奶奶的耳邊輕聲說了幾句。 聽聞,老奶奶笑臉相迎三人進屋去坐,並且給三人都倒上了滿滿一碗開水。 “大姐,就您一個人在家?”進屋後,見房子很大,房間很多,但卻只有老奶奶一個人,所以,趙志剛便邊喝水邊大聲問道。 老奶奶點頭:“我老伴走得早,孩子又在城裡工作,所以平時就自己一個人住在這裡。" 趙志剛好奇道:"大姐,那您為什麼不去城裡跟孩子一起住呢?” 老奶奶搖頭:“去了呀,不過不習慣,所以去了一段時間後又叫孩子送回來住一段時間,這樣反反覆覆已經很多回了。” 趙志剛點頭,畢竟這種情況在農村也是常見。 “老奶奶,兒女不在身邊,您就不擔心突然得了什麼急病影響了就醫嗎,畢竟這裡離醫院可遠著呢,手機又沒有訊號。”張浩傑擔心而問。 畢竟看上去,這老奶奶身體狀況可不怎麼好。 老奶奶搖頭:“不怕的,我們這邊的那個水庫管理員小柳很熱心,經常過來這裡檢視我們的情況。” “這麼說,這水庫管理員還是蠻關心您們的?”趙志剛滿意點頭,問道。 “嗯。”說到柳青陽,老奶奶的臉上頓時掛滿了笑容,“我們村有很多老人都不願意出去住,所以一旦有什麼情況,只要我們點燃了村口的那堆火,只要看見有濃煙,他很快就過來了的。” “嗯,原來村口的那些草是那個水庫管理員堆起來的?”趙志剛問。 老奶奶點頭:“嗯,這小柳人很好,他買了很多魚籠來抓魚,所以經常拿魚過來給我們吃,而且每次過來,還挨家挨戶的去檢視,家裡有什麼水電或其他問題,他都會幫我們修好的。” …… 下午18:00。 見天快黑了,張浩傑三人正快步往畢巖水庫管理站走去…… “慧蘭、浩傑,你們覺得柳青陽這個人怎麼樣?”這一圈走下來,趙志剛內心五味雜陳。 他們今天沿著水庫走了十多公里,所見所聞,都說明這柳青陽是一個一心為民的基層好乾部。 像他們剛才所見到的這樣的釣魚護欄和烽火臺很多。 而且,這一輪走下來,不管是來這裡的釣友還是當地的村民,都對柳青陽讚不絕口。 可偏偏這樣一個好乾部,為什麼卻要和劉績飛他們走在一起呢? “老師,大家都有傳聞,這柳青陽後面有人指使,難道他這麼做有別的目的?”何慧蘭疑惑道。 趙志剛點頭:“很有這種可能,但是,他究竟有什麼目的,而且奇怪的是,他來畢巖水庫這裡都那麼久了,哪怕是有什麼目的都應該實施出來了呀?” 在他看來,哪怕是在戰爭年代,一個人潛伏几年一直紋絲不動,這不合理。 “趙書記,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張浩傑突然抬頭看向趙志剛,表情嚴肅。 “什麼事?”趙志剛突然來了興趣,很著急,“浩傑,你快說來聽聽。”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