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你能放棄那個一票否決權嗎?”
“我保留下來,又對企業造成什麼傷害了?你不覺得,我來監管這家企業經營,會讓企業發展更好嗎?沒有我,會有北大倉集團嗎?”
“好吧,我知道了,北大倉集團的事情,我來給你解決。”
……
第2015章 第三方諮詢
張瑞強是比較能夠接受新事物的,而且當初他可是改革先鋒人物。不管怎麼說,這還是華夏企業,稅收還是交給華夏,分錢的也都是華夏人。
再說國資的收入也沒降低,甚至還會增長,是否說了算,有什麼問題?張瑞強也比較反感那些喜歡插手不擅長領域的幹部,人盡其才,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現在不是當初了,所有的領導幹部多事大學生分配,乾的一般還都不是所學專業。現在哪怕是考公務猿,也要有專業口對應才行,否則大學的只是不是會浪費許多?
華夏現在奉行的是走出去的戰略思想,讓華夏企業更多的到國外市場投資賺錢,國家客戶保護他們不會受到欺負。
比如希望集團,就是華夏力推的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代表之一,這些年可沒少創匯。
曾經華夏對於創匯格外的關注,不管是什麼企業,哪怕是國企也好,一旦創匯,都要被上面收繳,按照匯率給你兌換成RMB,因為國家那時候很缺外匯,RMB在國際上人家不認可啊。
現在不同了,RMB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美元則是在走下坡路,歐元也沒那麼強勢。RMB的地位提升,也是代表著華夏在國際上的地位提升,其他國家更加相信華夏政府了。
他們不再擔心RMB會忽然的升值或者貶值,從而給他們帶來損失,甚至許多國家,都將RMB納入了外匯儲備中。
想當初馮宇從國外賺了錢,都不敢轉回國內,而是放在海外賬戶上,免得被強制換成了RMB,從而無法與國外做生意。
現在國內賬戶一樣可以直接存取外匯,只要你的賬戶裡面有。就算是沒有,你想兌換外匯也方便太多了,更何況馮宇一直是享受綠色通道的。
其實張瑞強也想讓華夏的一些行業再次進行合併,比如國資控股了一家啤酒企業,他就打算讓其跟其他地方的啤酒廠合併,然後給予對方股份。
北大倉集團旗下的哈爾濱啤酒,不就是這麼擴張的麼,效果非常顯著。如果傾國家之力主導,肯定比北大倉的發展會更好,這是一定的。
不說能全面超過北大倉集團,但是某一項業務超過,問題不大。
北大倉集團不就是農副產品為主,加上食品等相關的產品麼,華夏這裡面有些名號的企業太多了。
比如國資可以主導化肥等產業合併,形成一家更加有競爭力的肥料企業,超過北大倉集團旗下的化肥公司輕而易舉。
還有其他植物、肉、蛋、魚等產品,都能進行資源整合,超過北大倉集團,哪怕是北大倉集團最擅長的大米等糧食作物,華夏也能輕而易舉的合併出超過一截的企業。
不過就像馮宇說的那樣,裡面的問題有很多,國資之間協調配合很難,涉及到的問題太多。
比如這個啤酒企業合併吧,一家是國家政府投資的,剩餘的是省級政府投資的,還有市政府投資的,你要合併,就要透過層層手續,這裡面利益分配非常難。
原本這是人家省裡說了算,不只是利潤、稅收,還包括了崗位人員安置等等,隨時抽調資金彌補其他地方的虧損,這是政府經常做的事情。
可是一旦合併到央企中,那麼規矩肯定就要嚴格的多,不到時間,不會給你分紅,你想安插人手,也要上頭同意。
可以說,雖然錢沒少,甚至可能還多了,但是權力小太多了,讓地方做很多事情缺少了靈活機動性。
而現在,張瑞強終於明白他忽略了什麼。
為什麼一定要國資之間合併?為什麼不能跟民營企業合併?甚至更進一步,跟外資合併也可以考慮,不過與外資合併,主動權一定要握在自己手裡。
既然企業說改制,改成股份制,那麼就要按照股份制企業的規矩來。國資是大股東,可以安插一些管理者,不過張瑞強也參考了馮宇的模式,那就是隻抓財權。
甚至人事問題都可以放棄,改成公開競聘,誰有能力誰上。國資這邊抓住財權之後,一樣能掌握更大的主動權,還能保證利益不受損。
跟民營企業之間合併,效果或許會更好,多少民營企業,想要跟國資沾上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