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政園裡安靜的住著,胡楚元也變得特別的幽靜。
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他現在就在這個不惑之期,除了還是找不到中國未來的突破之路外,對於整個中國不斷崛起的趨勢,他已經可以把握住了。
在鉅額投資的刺激中,截止1897年12月,中國煤礦年產量達到4084萬噸,鐵和鋼年總產量達到627萬噸,僅次美、德兩國,已經超過了英國,而這幾乎都取決於中國鐵路事業的高速發展,並且,中國的鋼鐵煉製企業幾乎都很幸運的獨享了本國鐵路發展所帶來的推動效應。
鐵路總長達到7。3萬公里,一舉超過法國,成為世界上鐵路前五強。
中國的鐵路工業基本都是在自己引進技術生產的狀況下完成的,特別是鋼軌等基礎型材方面,自己提供的比例幾乎佔到了95%,假如排除1890年之前的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在京漢鐵路修建過程,為了追求速度而外包給美國人之外,此後,國內鐵路建設的所有合同都牢牢的掌握在本國商人的手中。
受此影響,中國在機械、鋼鐵、煤礦等方面的發展也非常迅猛,在江南和華北,有軌電車已經開始出現,電氣鐵路的里長也在穩步增加。
紡織、鋼鐵、化工、電氣、造船、機械、冶金、瓷器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目前已經牢牢佔據著世界頭號紡織出口國和第一大紡織工業國的地位,不可否認,中國的紡織奇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兩個奇怪的模型上,即低廉的勞工成本所產生的低端紡織品的價格優勢,以及生絲壟斷經營所產生的高階絲織品的優勢。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一直從美國進口毛紡,以滿足高階紡織品的出口需求,但隨著山東畜牧和東北畜牧業的發展,中國也逐步引入了外國的羊種,並且用了非常的力氣進行推廣。
圍繞著鐵路,兩地的毛紡品都可以很便捷的輸入到青島、天津這樣的新興紡織工業中心,而上海則固執的使用著美國的進口毛紡,這是因為出口到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紡織品總會面臨著更大的競爭,而國內的毛紡加工業還不能像英國人那樣做到非常精細的地步。
在傳統的農業領域,隨著化肥和機械耕種的推廣,以及畜牧業和其他技術上的改良,加上大規模的農業基礎投資,中國農業總產值相比1878年增加了14倍……關於這個數字,實際上也存在著物價指數和外匯兌現率的問題,但平心而論,糧食總產量,特別是穀物產量確實有著大約4。5倍左右的增長,東北的開禁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確是國內禁菸的成效,大量土地不再種植鴉片,而是改為種植穀物和棉花,這個現象在山東、河北顯得特別明顯。
然而,這一切的資料其實都可以忽略,真正值得胡楚元關注的是國民平均收入和物價指數。
隨著《貴金屬管制法》和《銀圓券法》的實施,國內已經逐步用清圓券取代了銀圓,這使得國內貨幣供應更為充裕,在上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已經達到32。7清圓,相當於美國平均標準75%。
伴隨著這個大幅度的增長,中國的物價也在提升,但增幅遠不如收入的增長,人均糧食佔有量也增加了四倍,其他經濟作物產量的增加更為明顯。
其次,另一個重要的資料是城市化的比例,根據內閣總理府的大略統計,截至1897年底,中國城鎮居民的數量已經從3400萬人增加9300萬,佔總人口的24。5%。
這個資料就意味市場容量在激增,百姓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消費,某種程度上也必須去消費,而這正是紡織工業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以馬鞍山縣城為例,這是一個幾乎完全依靠富國系資本和技術建立起來的新縣,從開始投資到今天不過有十五年的歷史,如今卻擁有超過70萬居民。
當地最為核心的企業是馬鞍山鋼鐵機械總廠,它每年的生鐵、熟鐵、鋼及特種鋼的總產量約在220萬噸,其中,鋼及特種鋼佔據一半,直接僱傭工人2。7萬人。
這個資料和美國的卡內基鋼鐵廠大致相當,圍繞著這家廠的採礦場同時僱傭著0。4萬名採礦工,為這家工廠提供電力的馬鞍山電廠,為工廠提供運輸服務的勞工,以及下游的六十多家生產刀具、農機具、日用鋼、鏈條、鋼索、五金等加工廠,上游的模具廠,僅此關聯而出現的工人就有十多萬人。
在馬鞍山,同樣存在著另一家巨型的國有企業一一江南製造總局的馬鞍山總廠,涉及到造船、槍械、蒸汽機、汽輪機、鍋爐等多家工廠。
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