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的沉默讓夏想心中也不太好受,儘管他也知道,其實總理在任上,也做了許多實事,但國內各方勢力的牽制太多了,想要辦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難如登天。
沉默了也不知多久,總理長嘆一聲:“夏想,我對你感受最深的就是不管你在哪個位置,都無法改變的平民情懷。你的話我也深有體會,我們都需要退後一步,冷靜地想一想,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要對話,而不是對抗。”
總理的話,既是對他所說,也是想借他之口,向身後人傳達。
實際上總理真猜錯了,夏想介入鹽業事務,事先並沒有徵求吳老爺子的意見,是他一人所為。
此次對話,夏想不敢肯定他有沒有讓總理產生觸動,反正他的話已經表露清楚了,總理所說的各退一步,是否有誠意或有具體行動先不說,現在推動整個局勢的關鍵點已經不在他的手中了。
而在周鴻基手上!
……
此次視察,總理疏忽了兩點,最終導致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失誤,從而讓視察工作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一點是,總理沒有意識到周鴻基的立場的轉變。
第二點是,總理沒有想到夏想今天和他的對話,含有雙重目的,一是確實是想深入交談一次,二是為老古的佈局拖延時間。
事實證明,夏想的第一重目的有沒有達到,還要以觀後效,第二重目的,卻是順利地達到了。
第1537章 真要下注了
第1537章真要下注了
和夏想預料的一樣,老古在晚上就及時現身了,和總理見了一面。至於在哪裡見面,談了些什麼,他就不得而知了,也懶得過問,因為他知道,他的任務暫時算是完成了。
晚上,他還有別的事情要辦——他要和周鴻基見面。
見面,是周鴻基主動提出的,說是要商議一下下一步針對五嶽問題的處置意見。不得不說,周鴻基的藉口很一般,但夏想卻能體會他的迫切心情。
因為現在的周鴻基,茫然了。
周鴻基在機場之上,突發奇想,接連越位數人向總理面呈前往鹽務局的負面影響,結果卻無功而返,總理絲毫沒有理會他的建議,而孫習民甚至還狠狠批評了他幾句,指責他不識時務!
周鴻基苦惱而茫然,他只是想告訴總理,現在鹽務局是眾矢之的,魯成良之死,萬元成被雙規,以及司馬北的潛逃,都多少和鹽務局有利益糾葛,而且根據他手中掌握的證據,下一步還要鹽務局相關領導到紀委接受問話,總理此時到鹽務局看望所謂的壽星老人,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
當然,他只對孫習民說了實情,面對總理時,只是含蓄一說。
但不管是孫習民還是總理,都對他的好心沒有積極回應不說,孫習民是憤然對他,而總理則是漠然視之,就讓他大感失落。
周鴻基心中苦悶難言,想了一想,問計於夏想是眼下最佳選擇,他就主動打出了邀請電話。
夏想接到周鴻基邀請的一刻,還猶豫了一下,雖然他很清楚當時在機場上發生了什麼,既有周鴻基初出京城天真的一面,又有他一心熱切真心想提醒總理的一面,但卻被孫習民和總理誤會了。
此時,正是拉攏周鴻基的最好時機!
但眼下時機非常敏感,他和周鴻基在總理尚在魯市的時候,私下見面,萬一傳到了總理的耳中,說不定也會帶來不必要的猜疑。
其實以上並非夏想真正擔心的方面,讓夏想稍一遲疑的關鍵因素是,透過機場一幕他對周鴻基又多了一層認識,和孫習民步步為營的策略不同的是,周鴻基膽大,心細,出手時機準,是一個潛力極大的對手。
夏想很明白周鴻基此時找他,肯定是要尋求他的幫助。
幫助周鴻基,在最關鍵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確實也會收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周鴻基經此一事之後,就會有一個蛻變的過程,所謂遇風化雨,遇雨化龍,正當其時。
換句話說,他現在幫了周鴻基,固然可以再次將有失控跡象的齊省局勢擺平,但周鴻基很有可能借他之手,一飛沖天,從此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政客。
而周鴻基和他,畢竟不是同路人,暫時的眼前利益,掩蓋不了長遠的原則性分岐,等終有一天周鴻基坐到高高的政治舞臺之上時,或許就是他最大的政治對手,他再回首曾經拉周鴻基一把之時的情形,是該慶幸他的眼光超絕,還是該苦笑養虎為患?
夏想只遲疑了幾秒鐘,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