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2 / 4)

士兵向南山逃來。而南山逃來的秦軍,一頭正撞上追擊而來的季布率領的楚軍。

狹路相逢,那還有什麼好說?殺秦軍季布是毫不手軟,一口將這一千人馬全部鯨吞。

丟盔棄甲的蒙鷹殘部,企圖透過南山山脈,逃到三川郡的滎陽,卻遭到韓楚聯軍的伏擊,全殲在口袋中,一個不活。

那潁川的兩萬秦軍,一日一夜之間,便風流雲散,灰飛煙滅!

大水退盡,那韓成便殺回陽翟,繼續做他的韓王。

不過那韓地本來就土地狹窄人口稀少,遭到如此刀兵劫難,再沒有振興的機會。

※※※

戰場的硝煙未靖。南山坡下,兩匹馬聯轡行來,張良在向臨走的韓淮楚依依送別。

“信郎啊,那項羽的持戟郎中何必要做?天下豪傑眾多,何處不能盡抒爾志,為何要這般委屈?”張良疑惑地問道。

韓淮楚一笑答道:“方今天下諸侯雖多,盡皆是鼠目寸光之徒,你的信郎怎會去輕易委身他人。”

“此話錯矣!沛公劉邦就有遠大志向與救天下人之心,信郎為何不去投他?”張良將馬一勒,說出心中所想。

“會有那麼一天的。”韓淮楚狡黠一笑,答出一句含含糊糊的話來。

張良望著他那笑容,芳心很是奇怪,“糊塗啊!在項羽處又混不出什麼名堂,既然有棲身劉邦之心,為何不就此去投奔明主?”

但信郎非糊塗之人,他既做了決定,一定有他的原因。張良便不再問,只說道:“信郎須早作打算,休要埋沒了你一身所學。”

※※※

當韓淮楚回到季布軍中,那季布的任務已經十分漂亮的完成——魏國復國,韓王回都,便要高奏凱歌,班師回國。

突然傳來一個驚人的訊息:被認為最能繼承項梁遺志的少將軍項羽,被楚懷王解除了兵權。

第三十三章 懷王立約

放牛娃咋這般牛B?居然敢解除項羽的兵權,不怕那項羽造起反來將他做掉?

利字當頭,誰能想得太多?

※※※

且說那劉邦回到盱眙,便在楚懷王面前告了一狀,哭訴項羽派人暗殺他,一計未成又生一計,逼著自己坑殺降卒,破壞自己的光輝仁義形象。更把龍且說的話誇大其詞,雲那項羽軍中只知有少將軍,不知有大王。項羽驕橫殘暴,不把大王放在眼裡,早有謀反之心云云。

楚懷王聽了心中大震。

他雖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卻因歷盡磨難少年老成。被項梁迎立為楚王后,早就對項氏叔侄把持軍政,權傾於野心懷芥蒂。只是那項梁威望太高,又有迎立之功,他不敢表現出絲毫的不滿。項梁自號為武信君,那熊心便連聲都不敢吱一下。

而如今項梁死了,那項羽也只不過是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再不將軍權攬到手中,他這一國之君還當得有什麼滋味?

但項羽手提重兵,要他交出軍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手下的將軍都只聽他一人的話,搞不好項羽一怒之下,真的造反,他這楚王就要玩完。

那楚懷王便與心腹重臣陳嬰,宋義,呂臣商量,導演了一個奪權陰謀。

先是搞遷都,把都城從盱眙遷往彭城。

原來那盱眙還是太偏遠,對北伐的戰略極為不利。而那彭城即今日的徐州,群山環抱,易守難攻,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

項梁兵敗身死,楚人皆畏章邯,朝廷內外瀰漫著一股恐章症。而楚懷王竟主動遷都彭城,把國都再一次向前線推進。那意思就是告訴大家:“看看,你們都怕章邯,寡人卻不怕。你們不敢去救趙,寡人卻敢。”

遷都的另一個用意就是離開項氏集團的老巢。

於是召集各路軍馬統領,開了一個“還軍權於王”大會。項羽,呂臣,劉邦這些軍隊首領都被請來赴會。那呂臣手底下此時也只有兩千人馬,主意是他一起出的,自然是首先倡導。劉邦的人馬多那麼一點,可也只是一萬多人,算不得什麼,心想懷王的目的是奪項羽的兵權,俺要是不答應,那項羽也不會答應,先把項羽拖下水再說。於是劉邦也欣然同意。

項羽在會上就板著臉沒吱聲,心想你楚懷王不過是一個毛還沒長齊的孩子,軍隊都是我叔侄二人一點點打出來的,把兵權交給你,門都沒有。

項羽不表態,這大會就僵持住。

那楚懷王就將楚國各部落長老召來,說道:“項羽年輕驕躁,動輒屠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