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2 / 4)

小說:血沃軒轅 作者:竹水冷

,又是在山下從下仰攻,又是最難著力,同時還受清炮火攻擊,其傷亡的數字肯定要大於清兵……

在這次戰鬥結束後,洪承疇將有功人員向朝廷呈報。他把吳三桂列為首功,稱頌道:“吳三桂英略獨擅,兩年來,以廉勇振飭遼兵,戰氣倍嘗,此番斬獲功多!”

他請求給予加升一級。吳三桂此次斬首清兵十級,內有頭目一人,居各鎮第一,獲戰利品也不少。部下傷亡也比起其他各鎮較輕,計陣亡三十八人,重傷三十八人。與明軍其它各部相比較之下,吳三桂戰功彪炳,簡直就是一枝獨秀!

松山東西石門之戰,明兵以較大的代價獲取小勝,並沒有達到解錦州之圍的目的。洪承疇意識到惡戰還在後頭,他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洪承疇原主持久之策,即且戰且守,穩紮穩打,拖住清兵,使其欲戰不能,糧餉不繼,逼它自困於此,然後明兵一鼓而擊敗。

但朝廷主管軍事地兵部尚書陳新甲,以曠日持久,靡費糧餉為由,力主速戰速決,竟責備他出關“用師年餘,費糧餉數十萬,而錦圍未解,內地又困”,怎能對得起皇上的信賴與朝中文武重望!

不僅如此,這位在清兵進犯山東時膽小如鼠的兵部尚書,還極力說服崇禎皇帝支援他的戰略,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同時,他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出關贊畫軍事,督促洪與清兵決戰。

被朝廷緊逼的洪承疇無奈,被迫放棄自己的方略,正式誓師援錦,抵達松山城的洪承疇,統八鎮大軍傾注於松山孤危之地。

自到達松山之後,洪承疇乘明兵銳氣,連連發動進攻。宣府總兵楊國柱戰死,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替。這些進攻雖然未能奏凱,卻已給清軍造成重大壓力,並使它在小規模的戰鬥中失利。隨著戰場形勢地發展,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戰迫在眉睫!

皇太極正為清軍連續受挫而焦急,及至得到洪承疇率大軍援錦的訊息,心急如焚,便傾國中之兵,親臨前線指揮。疾馳六晝夜到達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他察看地勢後,當機立斷,指揮精兵從王寶山、壯鎮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向陰屯、灰窯山,至南海口一線下營,並指令將士就地挖壕,僅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寬丈餘,斷絕松山要路,頓時切斷了明軍餉道,將明八鎮兵圍於松山城附近。

皇太極為防明兵突圍逃脫,派兵圍杏山,使明潰兵不得入城。自塔山南至海邊,北至山嶺,以及寧遠北地連山,一切去路,俱遣兵邀截,又分兵各路截守,皇太極的這一番部署,已把明軍置於全殲的絕境……

洪承疇發現清兵掘壕斷餉道,頗感驚慌,當天晚上就召集各鎮總兵官緊急會商破敵之策。最後,決定明天與清兵交戰,以突破其圍困!

第三卷 大地風雲 二百三十一 突圍杏山

本圖書由aitxt(優樂美。“小果”)為您整理製作 ai txt。c om:2008…8…18 13:44:47 本章字數:4226

在洪承疇準備突圍,他所最為信任的愛將,讓明軍視清兵膽戰心驚的吳三桂,卻在他的軍事生涯上抹下了極不光彩的一筆,他率先當了逃兵!

吳三桂看起來只是一員勇猛的戰將,其實頗有心術,一接到洪承疇準備突圍的命令,回營即與將士商量突圍辦法。

他營中有一新降的蒙古人獻計,敵兵詭計極多,小路必嚴兵堵截,大路當裝置稍寬,宜從大路……這位久居清政權中的蒙古人十分熟悉滿清用兵的特點。

這次吳三桂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用蒙古降人之計,決定從大路突圍。

就在才準備下達命令的時候,忽聽明兵各的沉寂,火把晃動,雜亂的叫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原來,怯懦的大同總兵王樸為保全性命,不顧軍令,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其他各鎮總兵官一看形勢不好,誰也不願被消滅,惟恐落後,倉皇爭先拔營,頓時一片混亂。

吳三桂既不想盡節,也不想束手待斃,一聽各營要逃,亦不怠慢,當即傳令本部人馬起行,直奔大路殺出。

皇太極料到明兵糧絕,很可能乘夜逃跑,早作了截擊的準備。黑夜中,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不辨方向,互相擁擠,自相踐踏。

當突進至壕邊,遭到嚴陣以待地清兵的迎頭截砍。死傷累累,而掉進壕塹裡的不計其數。大批明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