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後來你還非得求他不可……
英國人的求援讓李德看起來非常為難,他告訴英國指揮官,自己來此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自己國家的人,並不想插手此地的任何事物,這完全是英國人和暹羅人自己的事情。
而且他還很義正言辭地說道:“我們大明軍規最是森嚴,一旦觸犯了軍規,不光是我,連我的家人也會受到連累,來之前我們的武英王再三關照我,不許得罪不管是英國還是暹羅的任何一方面。將軍,請你體諒我的難處。”
他說得非常誠懇,甚至還表達了自己對英國人的同情。但是一旦說到了正題,他就會很快的把話題岔開。不斷的在那強調自己的難處,不斷地表達著大明公正的立場。
那位英國軍官的鼻子幾乎要氣歪了。但有求於中國人的他,不得不拉下了面子,再三央求於中國將軍李德。被糾纏了許久的李德,終於勉強答應儘自己的力去試一試!
第三卷 大地風雲 三百三十二 談判
本圖書由aitxt(優樂美。“小果”)為您整理製作 ai txt。c om:2008…12…3 11:43:43 本章字數:4335
參與北大年大起義的暹羅人,當聽說大明的軍隊到達了北大年,無不歡聲雷動。在他們的心中,大明永遠是他們的宗主國,大明永遠是他們堅強的後盾!
作為明朝的臣屬國;泰國是對明朝朝貢次數最多、貢品最豐厚的國家。
明朝時,東南亞一帶有占城、暹羅、真臘、滿刺加、蘇門答臘等國,以暹羅國力最強,它還是滿刺加的宗主國。
暹羅國仰仗國力強盛,遂對其周邊國家恃強凌弱,特別令周邊國家不安的是暹羅國王經常派人攔截滿刺加、蘇門答臘等國出使中國返國的使團,將他們從明朝帶回來的皇帝封誥、賜物,掠為己有,還扣押占城國的使臣不放。
暹羅國的所作所為,引起周邊各國的不滿。受到欺負的占城等幾個小國,紛紛上訴明成祖,告暹羅國王的不是,並要求明朝出面解決。
明成祖覺得事態嚴重,不能不管,遂下詔書,斥責暹羅國王無理,促其改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返國途中,特意到暹羅國停留,向暹羅國王宣讀明成祖的詔書。詔書大意是:
“暹羅、滿刺加、占城和蘇門答臘等國,都是明朝冊封的國家,你們之間本來是平等的。暹羅國怎麼可以逞其強大欺負鄰國呢,特別是扣押占城國使者、奪蘇門答臘、滿刺加國的印誥,更是無理!天理昭昭。福禍無常,多行不義必自斃。暹羅國要引以為戒。
宣詔後暹羅國王必須立即改正錯誤,從此奉公守法,睦鄰友好,共享太平之福。否則,天兵一到。則悔之晚矣!”
暹羅國王自知理虧,同意奉詔行事,改正錯誤,遣放使者,歸還掠奪地印誥、財物。並向鄭和一行謝罪,請求天朝大明皇帝寬恕。
在暹羅人看來,大明於暹羅便父親,暹羅於大明便應如兒子般孝順。只是那巴塞通王首鼠兩端,一來忌憚東胡國,二來害怕國內的西洋人勢力。這才和大明失去了聯絡。此刻大明重振。那巴塞通王第一個便巴巴地趕來重新投靠明朝。
過完雖然如此,但暹羅人大多心向大明。眼看大明使臣到達,幾萬人都自覺讓開道路。接著又紛紛圍上,聽使臣宣佈大明朝廷命令。
大明朝廷認為暹羅久受東胡欺凌,莽應龍不得大明朝廷允許,私自處死暹羅國王。並將泰國王儲和明朝贈與阿瑜陀耶王室的官印一併攜帶回白古,是為大罪。今東胡已滅,暹羅大仇得報。自此永為大明屬國。
然今紅夷諸國橫行暹羅,欺壓良善。欺大明屬國即欺大明。欺大明者罪無可恕。北大年大起事,大明當永與暹羅站在一處。今英夷商館被圍,英人求告於大明,以顯悔悟之心。北大年當可撤開包圍,以放英人歸國。
最後是鄭重宣告。英國人離開暹羅的時候。除了自己本來帶來的東西外,不許帶走一物。因此皆為暹羅之物,而監視的權利則交給了北大年地暹羅人。
大明朝廷的這道命令讓暹羅人歡呼雀躍不止,有了大明做為靠山,他們再也不用怕任何國家的入侵了。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朱斌在擬定這道命令的時候,心裡矛盾到了極點。其實按照朱斌的想法,正可趁著這個機會和英國人好好幹一場,但大明初定急需安定發展地現實,讓朱斌強忍著按下了心裡的想法,只能把這場早晚要到來的大戰放到了未來……
靠著大明官員的協助,暹羅人同意接觸對商館的包圍,但英國人必須向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