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獲悉這一動向,命令孫傳廷在潼關南原佈置埋伏,不讓一人一馬得以逃脫;又派曹變蛟從後面追趕。李自成邊戰邊退。在潼關南原遭遇埋伏,陣腳大亂,全軍覆沒。狼狽地李自成丟棄妻女,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人策馬逃往商洛山中。
眼看著剿匪一步步順利實施,賊軍已被逼得無路可走。可是崇禎卻還深陷在了一個問題裡,“虜”與“寇”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他在中極殿召見大臣,要他們就這一問題出謀劃策。他地擔憂概括為八個字:“剿兵難撤。敵國生心。”也就是說,如何兼顧安內與攘外?
楊嗣昌第一個表達出了這的觀點,他認為就算強盛如光武帝者,為了穩定國內局勢。這位皇帝力排眾議,接受五官中郎將耿國的建議。接受匈奴單于地議和請求,實現了北方邊境的安寧。楊嗣昌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主張與清朝議和,爭取時間全力從事“安內”。
在他的授意之下,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太監高起潛派出一名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朝方面試探口風,受到清朝方面的禮遇。
皇太極表示,如果確實能夠議和,他願意撤兵東歸。楊嗣昌接到方一藻、高起潛的報告,向崇禎彙報:既然對方有意議和,不妨請他們在寧遠談判,這樣就不至於每年都有京師畿輔地岌岌之危,可以騰出手來平定“流寇”。因此請求皇帝准許方一藻、高起潛在談判中可以“便宜從事”,這一要求得到了朱由檢的默許。
使者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皇太極寫給總督太監高起潛的一封信,信中說,同意和談,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夏秋必有舉動”。方一藻在給楊嗣昌的私人信函中,極力主張“和議消禍”。
楊嗣昌隨後向崇禎報告了這一情況,並且強調指出,假如有人用計謀使滿洲鐵騎三年不來,那麼中原內亂早已平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用議和爭取邊關三年沒有戰事,以集中全部精力平定內亂。
一接到朝廷居然與金虜議和的訊息,朝野上下亂成了一團,紛紛指責楊嗣昌通敵賣國。儒臣黃道周反對最為激烈,毫無商量餘地,認為必不可議和,議和必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必不可能持久。
到了後來素有儒臣之稱的黃道周,簡直是在朝廷裡肆意謾罵了。崇禎當即怒斥黃道周等人,並且作出決定:黃道周降六級、貶為地方小官;彈劾楊嗣昌的何楷等人,都給予降職處分。但是崇禎雖然以這樣地方式支援楊嗣昌,但是卻始終也沒有對和議明確表態!
聖上既然沒有對和議表態,方一藻、高起潛當然不敢自作主張,明朝和清朝之間的和議嘗試就此不了了之。
皇太極早已宣告在先,如果和議不成,“夏秋必有舉動”。果然,到了九月間,滿洲和蒙古聯軍,從長城牆子嶺、青山口南下,直逼北京。不久,京師戒嚴,朝廷下令徵調正在平定內亂的洪承疇、孫傳廷保衛北京。
這一年滿清的大舉入侵,由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嶽託聯合蒙古軍隊,兵分兩路,從密雲東面地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大舉南下。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京師;同時特賜盧象升尚方寶劍,命他總督各路勤王之師,全力拱衛京師……
這一次滿清掃蕩地目標極為明確,就是肆虐畿南、山東等地,使明朝顧此失彼,無法全力應對,以達到最大程度地疲憊大明王朝。
可惜的是,盧象升是堅決反對朝廷與滿清議和的,因此他也遭到了楊嗣昌和高起潛兩人嫉恨。因此對盧象升多方阻撓,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他定下的幾條用兵策略一條也沒法實現。
楊嗣昌並且說動崇禎,將援兵一分為二,盧象升統領宣大兵二萬。關寧鐵騎數萬大軍皆歸太監高起潛指揮。盧象升由州
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主力大戰,
當時編修楊廷麟上疏言:“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恨。國有若人,非封疆福。”算是對楊嗣昌一針見血的譏諷。結果楊嗣昌大怒,將盧象升的兩萬宣大勁旅交給兵部陳新甲統領,只給盧象升老弱殘兵五千,保定巡撫張其平還拒不發餉。
自古未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這一點盧象升是深知地。他得罪了權臣楊嗣昌和高起潛,會遭到什麼樣地命運,在盧象升的心裡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帥爺,帥爺!”正當盧象升心裡悽悽惶惶之時,愛將李重鎮忽然衝進來道:“門外聚集了大量的百姓,都是大名三府地,他們在那吵吵嚷嚷著要見帥爺!”
盧象升心裡微微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