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眼下看來自己的如意算盤是不行了,秦宇無須他的提攜,已經隱然和三公並列成為朝中有數的重臣,而事實上李佳玉事無鉅細,都會徵詢秦宇的意見,這讓徐直清著實鬱悶。
但是好在秦宇似乎在內務府中,對徐直清算是最好的,徐直清也是隱隱透露了自己的心思,但是秦宇從未應承過什麼,在秦宇心中此刻想到的卻是如何全身而退,他已經明顯感覺到李佳玉的威嚴越大,平日裡秦宇已經儘量壓低姿態,避免讓李佳玉有主弱臣強的感覺,但是李佳玉似乎什麼事情都要問他的意見,這讓秦宇多次想向李佳玉提出辭官一事都未能成行。
而大楚帝國也終於迎來了最危險的時刻,夏國終於戰敗了,夏國的國君和一干人等悉數逃到了楚國,而遼國在佔據了夏國大部分地方之後,並沒有進一步東進的計劃,在西面和大楚的西大營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遼國知道此時並不是對楚國開戰的時機,多年對夏國作戰已經消耗了遼國大量的兵力,所以遼國採取了非常隱忍的態度。
按照李玉基生前的所定,在遼人剛剛擊敗夏國之時,就是大楚揮軍北上之日,雖然低價放糧的政策尚未見效,李佳玉也等不得了,命令李佳昌親自督戰,揮軍北上。除去南面提防南蠻的必要的軍隊外,大楚幾乎所有的軍力都集中在北大營和西大營,而上官劍的為首綠林之士則是守在南面,倒是減輕了一些朝廷的負擔。
遼國雖是疲軍之勢,但是佔據地利之便,先鋒軍剛一接觸,楚國的三千精銳就被遼人全部吃掉。
倒是這一場仗讓李佳昌等人意識到遼人雖是疲態,但是依然戰力強於楚國,好在楚國用糧食從遼人那換取了不少馬匹,並從遼國請來了幾個教頭,組建了一支數量不少的騎兵。
大楚為這一戰積蓄良多,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