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宗旨,開掘了徐向前潛在的軍事才能,為徐向前後來走向黃埔,成為優秀的革命家、軍事家做了必要的思想、知識和體力儲備。比如當時學校開設武術課,教些各路拳術,太極拳是其中一種,後來成了徐向前一直延用的健身方法。從那時開始,他一直堅持了六十多年,成為他長壽的秘決之一。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他帶病堅持到太行前線,親自將一支地方武裝訓練成為主力兵團,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創造了以少勝多,屢克頑城的奇蹟,降伏“臥牛”、橫掃晉中、攻克太原,將閻錫山趕出了老家,解放了山西,成為閻錫山的掘墓人。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徐向前接受了毛澤東的委派,和周恩來去太原,利用同鄉的關係做閻錫山的統戰工作。閻錫山很讚賞徐向前的軍事指揮才能,對他的部下說:徐向前缺糧少彈,蔣介石剿了他幾年,都沒剿垮,你們要多加留意。
閻錫山很想借國共和作之機,把徐向前拉過去,甚至說出了“政治上依靠薄一波,軍事上依靠徐向前”的話。
其實,如果不是閻錫山在山西反動、腐敗的統治,逼得徐向前無法安身立命,他也許會過另一種安貧樂道的平淡生活,他在學校所受的軍事思想啟蒙教育將會消失在萌芽狀態,歷史也將會是另一種寫法。因為當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之時,從沒有想過要去做一名軍人,而是滿懷“教育救國”的熱情投入到小學教育當中。可在短短的三年教學生涯中,他卻兩次被辭退。這對於一個熱愛教育,並準備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徐向前在《歷史的回顧》一書中描述了自己當時的心情:“從謀生的角度來說,一個學徒工,考入師範,又做了教師,是不容易的;還有一個角度,那就是理想和報負。‘五四’運動以後,在先進思想影響下,我心裡也逐漸萌發起改造黑暗社會的念頭。當上教師我就想,要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從小就理解這一點,長成有用的人才,擔負救國救民的重任。我不能走我父親以教書謀生的老路,要與他同行不同路。沒想到,學校斷了我的路。”
當他因向學生講述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進京、辛亥革命、巴黎和會等事件,遭到校長的干涉,並被閻錫山創辦的河邊村川至中學小學部辭退後,父母為他的前途焦急,要他託託人情,再找個教書的地方。求親告友掙個教書匠,徐向前不做了,憤而離家,跑到太原想另謀生路。
正當他躑躅街頭,謀生無路,報國無門之時,得到了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張榜招收學生的訊息,真是喜出望外。他串連了幾個同鄉,湊了一點路費,由閻錫山部隊中一位姓郭的軍官介紹,乘火車南下到上海參加初試,並最終考取黃埔軍校。徐向前第一次踏出山西省界,把他的眼光轉向全中國。他無法預見自己的前途。既然教育救國的想法碰了壁,此路不通,只好投筆從戎,走用槍桿子救國的路,在黑暗中探出一條光明的路來。
山西省偏僻而落後的生活,從反面刺激了徐向前的求知慾望。被閻錫山黑暗統治逼向黃埔軍校的徐向前,邁出了踏向革命征程的第一步。此後,他從黃博軍校出發,一步步走向元帥之路。
1.3 “跨黨分子”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了便於開展工作,很多共產黨人加入了國民黨,被稱之為“跨黨人士”。這時,有人勸徐向前跨黨,加入CP(共產黨),徐向前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決不做跨黨分子”。他的這一言行令很多進步同學感到困惑不解。是徐向前對共產黨的策略抱有偏見,還是他不願隨波逐流,抑或有什麼別的原因?
1924年,徐向前來到黃埔軍校後,上的第一節課是填表,集體加入國民黨。徐向前毫無思想準備,想不到加入國民黨的手續這麼簡單,一堂課下來,他和同學們都成了青一色的黨員了。後來他和一些人說起來,都當是笑話。儘管當時徐向前加入國民黨不是自覺自願的,但因為在考入黃埔軍校前後,他曾多次聆聽過孫中山的講演,被“孫中山”這個響亮的名字所吸引,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逐漸有所瞭解,並對孫中山產生了欽佩之情,也就欣然接受了這個組織。徐向前是不願盲目崇拜一個人,更不肯盲目去做一件事的,總要搞清是什麼、為什麼,再決定做什麼。他一旦接受了三民主義,就要全心全意地去實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見他積極擁護共產黨人的主張,積極參加共產黨人組織的“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活動,就勸他參加共產黨。實際上,一方面他接受共產主義教育是無意識的,主要還是出於對孫中山“聯俄聯共”主張的擁護和支援,本身對共產主義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