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沒有,只是聽了一些議論,我心裡有些疑慮,我只是擔心,怕對你們有影響,我還是相信你們的,所以和你談談,我們彼此溝通一下。”
“老師,我真不明白,我們就是在學習和工作上來往的多了,互相挺談得來的,所以就喜歡在一起,我們根本沒象那些人想的那樣談情說愛,難道男女同學之間也是隻有愛情沒有友誼?”
看來,這個工作還不那麼簡單。他們似乎做出向“世俗”挑戰的決心了。面對這種挑戰,我應該是什麼態度,看來還真要好好想一想。
“好吧,張偉,今天我們先談到這裡,我想,你們應該會處理好這個問題的,以後我們有空再談,好嗎?”
“嗯,好!”他大概沒想到我的態度如此和氣,而且又如此信任他。
第四部分:愛的誤區 花季愛情很難懂
年輕的心渴望理解(1)
晚上,我對這件事想了很久,張偉的話一直在我耳邊響著:“難道男女同學之間也是隻有愛情沒有友誼?”這句話觸動了我。是啊,男女同學能不能交朋友,能不能有友誼?按照多數成年人的觀點,男女之間沒有友誼只有愛情,雖然愛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友誼也曾被傳為美談,但人們頭腦中的固有觀念卻是無法改變的。現在如果很認真地問:在青少年男女學生之間,有沒有友誼?人們大概都不會回答:沒有。但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交往多了,人們都可以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早戀了。人們的這種對男女學生交往的高度警覺似乎並沒有阻止“早戀”的發生,而且據我多年對這個問題的瞭解調查,有些“早戀”恰恰是由這些警覺的目光造成的。我們現在的學校都是男女同校,一改歷史上男女分校,這是有其進步意義的。這個世界就是由男女構成的,男女同校,其進步意義就在於使學生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優勢互補,這裡既有思維的互補,也有個性的擴充套件,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情感交流中健康心態的形成,而這種與異性交往的健康心態的形成,不但有利於他們未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也會對他們未來的婚戀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可是我們呢?我們的許多人懷著一種特殊的心態,把眼睛盯在男女同學的交往上,而且用一個“早戀”的放大鏡去誇大其中的細節。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好心”的警覺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那就是男女同學在一起就是愛,本來兩個男女同學在一起只是一種異性間的正常交往,沒有愛情的因素,而由於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反而讓他們心理發生變化,覺得自己真的在愛,而盲目地進入一種愛的誤區。所以,這種心理暗示的一個最糟糕的後果,就是把男女學生成熟後的一種對異性的正常心態直接與愛情掛鉤,而完全排除友誼的可能,從而壓抑和扭曲了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暗示尤其對思想尚不成熟的學生有著極大的誤導效果,對於思想較為成熟的學生,由於他們自身的判斷力,能比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思想行為,所以不會因這種心理暗示而盲目行事。也許,張偉和鄭英是屬於後者?因為他們兩人在對其他問題的處理上都可以看出思想成熟的一面,而且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事實也沒有任何跡象可以證明他們在戀愛。那麼,我們說他們“早戀”的根據又何在呢?沒有根據的說法只能說是一種臆想,而以臆想來判斷又怎麼能可靠呢?尤其對於教育這樣一項嚴肅的非同兒戲的工作,任何疏忽和輕率都會給年輕的心造成傷害,而且這種傷害是會留下印跡的。
其實,從愛情教育的角度來講,異性的正常交往只會有利於男女青年正確愛情觀的形成,試想,一個從未和異性有過正常交往的人,他會懂得愛嗎?這種人只會象魯迅筆下的阿Q,想到女人就是“睏覺”,只有動物的性慾望,而沒有人的愛的情感。所以,正確引導學生在異性的交往中尋找友誼,建立友情,正是情感教育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的,“愛情不能簡單地從單純的動物學的性慾中培植出來,只有在非性愛的人的同情體驗中才能找到愛情的動力而且這種非性愛的範圍越廣泛,那麼將來的性愛也就越高尚。”正常的異性交往,其對男女青年愛情觀的形成意義不也在此嗎?
作為教師,要有正確的判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而這,首先要建立在對學生的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沒有信任,就不可能有了解,沒有了解又何談理解呢?看來,我還是要和他們談談。
第二天,我又找了張偉談話,我想先從減輕他的思想壓力入手。
“張偉,昨天你說的話,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