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同修起居注王安禮等,神情莊嚴,蹙眉低首,相互照應地走進延和殿,帶著一種氣度非凡的悲壯。二府、三司、諫院、御史臺的官員們,現已分為兩派,也都懷著惶恐不安的心緒走進延和殿。不少同情蘇軾和參與營救蘇軾的官員,看到眼前的情狀,心裡打起了退堂鼓,開始為自己今後的官場生涯擔心了。
延和殿裡,此刻黑壓壓一片雙翅朝冠,蟒帶博袍。宰相吳充等居於御臺之左,副宰相王珪等居於御臺之右,朝廷百官居於殿堂之中。人們在出奇的死寂中跪伏昂頭,凝國注視著御臺御座上的皇帝趙頊,醞釀著為蘇軾性命存亡的廝鬥——也是關係到各自官場生涯的廝鬥。
皇帝趙頊此刻神情沉穩,他已有周密的考慮:蘇軾之罪,本可以依照大皇太后的臨終囑咐,用一道御詔赦免。但那樣勢必冷落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強化皇權”的忠心,同時在群臣心裡造成後宮干預朝政的印象,有損於朕之權威。何況蘇軾之罪,也是不可一筆抹煞的,一切寬宥的仁慈,勢必助長朝臣的桀驁不馴和天下文人的猖狂,以致形成朝政大事什麼人都可胡言亂語的局面。今天延和殿的群臣議決,朕將對蘇軾一案作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裁決,並在這“裁決”中,顯示朕駕馭群臣、君臨天下的韜略。
趙頊高踞御座,長時間地用森然犀利的目光打量著御臺下的群臣,在群臣們高昂的頭顱低低垂下了之後才開口:
“蘇軾一案,已審訊四月有餘,當如何處置?朕願聞卿等高見。願諸卿暢言所思,供朕抉擇。”
皇帝趙頊的諭示剛停,御史中丞李定搶先而出,手捧著蘇軾自注的《錢塘集》高聲稟奏:
“臣御史中丞李定啟奏陛下:蘇軾以詩賦文字譏諷朝政,證據確鑿,與其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