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7日22時純紡矠
但是,即使在這裡,斯大林呼籲關懷“自己被包圍的部隊”,也許更多的是因為“德軍永遠不會拋棄自己被蘇聯軍隊包圍的部隊”。動機不僅是奇怪的,而且是丟人的。關懷被圍困者是因為敵人表現了這種關懷有許多方面軍司令員、集團軍司令員、各級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對陣亡者表現了深厚的戰鬥情誼、哀痛心情,對無謂的傷亡感到痛苦。但是,他們並不是每次都能夠表現這種感情。斯大林認為,戰爭就其實質說是鐵面無情的,既然是打仗,傷亡再大也應該。在指揮員和軍隊沒有學會按照軍事學術的規律去打仗以前,曾經有很長時間進攻戰役都組織得不好,對德軍陣地都實行正面的直線的進攻,結果付出了血的代價。而軍事學術的規律的實質歸根到底不過是一條簡單的公理:用最小的犧牲去實現既定的目的——勝利。
人們從斯大林的行動中看見的往往只是最終結果。而他是勝利者。這就為友善的外國作者提供了一種根據,對蘇聯最高統帥的統帥藝術作出非常好的評價。彼得·烏斯季諾夫在他那本有趣的著作《我的俄國》中寫道:“除了斯大林以外,也許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戰爭中作出同樣的事情:極度的無情、靈活或矢志不移,像在人力極難駕馭的規模上順利地進行戰爭所要求的那樣。”純紣矠我不能同意主要的一點:“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如果說不可能那樣“無情”,是的,可能是這樣。但是要說不可能那樣“靈活和矢志不移”,那麼俄國從來就不乏這樣的人才。這種人才產生過,雖然他們都被消滅了。
斯大林逐一回想數十次進行過的戰役時,畢竟還是更為看重其中特別稱心的兩次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和柏林戰役。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他重新感到自己不僅是政治領袖,而且也是統帥。而柏林戰役則勝利結束了按緊張和殘酷程度都是駭人聽聞的四年戰爭。這是一次凱旋,在他看來,它立即“勾銷了”一切失策、錯誤,證明無數的犧牲是正確的。
有許多勝利都是在失敗之後取得的。但是,斯大林格勒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不僅是衛國戰爭程序中而且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程序中的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
第三部第十章 年邁的“領袖”(1)
斯大林的70壽辰臨近了。他知道,在政治局、在其他較低層的權力機關有多麼忙碌。但是,這已經很少引起他的主意。他,看來對光榮已經膩味了,但對權力卻沒有膩味。他召見了馬林科夫並且警告說:
“不許在那裡又用什麼勳章來使我感到幸福了!”
“但是,斯大林同志,這樣的紀念日人民不會諒解”
“不要拿人民做託詞我不想爭吵不要一意孤行!您理解了我嗎?”
“當然,斯大林同志,但是政治局的委員們認為”
斯大林打斷了馬林科夫的話,暗示問題已經解決了,並且命令把準備好了在大劇院舉行的他的慶祝會方案送來。而他談起“勳章”並不是偶然的。
1945年6月勝利閱兵和為祝賀各方面軍司令員舉行招待會之後,一批元帥向莫洛托夫和馬林科夫提出建議,以祖國最高獎賞——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來表彰“領袖的特殊貢獻”。同時請求者們查明,斯大林60壽辰時曾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而在戰爭的年代,他被獎給三枚勳章——一枚是第3號“勝利”勳章(第1號勳章和第2號勳章早先授予了朱可夫元帥和托爾布欣元帥),一枚是一級蘇沃洛夫勳章,一枚是紅旗勳章。而這一枚勳章獎給他,正如命令中所指出的,是因為“在紅軍中任職多年”。
軍事首長們同政治局委員們談話以後,那些人就花了一晝夜半的時間和他們的同事們“仔細研究了”問題,並且在6月26日一下子就釋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兩道命令:關於授予蘇聯元帥斯大林蘇聯英雄稱號的命令和關於獎給他第二枚“勝利”勳章的命令。同一天,即1945年6月26日,透過了設立“蘇聯大元帥”稱號的專門法令,而到了次日,即6月27日,這個稱號就授予斯大林了。這大概是不聽“領袖”話的惟一情況。早上斯大林習慣地在早餐前翻開了《真理報》,並且大發脾氣。沒有同他商量嘛!沒有問過他嘛!他曾警告過馬林科夫奴才們也連連稱是到了克里姆林宮後,他馬上把莫洛托夫、馬林科夫、貝利亞、加里寧、日丹諾夫請來,對他們進行了申斥。所有人當中最害怕的是加里寧(因為這種一意孤行的事發生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內)和馬林科夫,他沒有能夠抑制住戰友們效忠的感情。但是,莫洛托夫、貝利亞和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