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專門委員會報告了邀請張勁夫、錢學森、孫俊人及國家科委、國防工辦專業局的負責同志和專家進行研究的結果,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我國重量為100公斤左右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中央專門委員會於1965年5月4日、5日召開的第12次會議和8月9日、10日召開的第13次會議,原則批准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以及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想。錢學森為解決人造衛星研製中的許多關鍵技術問題貢獻了智慧。譬如,在1966年6月下旬,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為解決滑行段噴管控制問題而進行的滑行段晃動半實物模擬試驗,出現了晃動幅值達幾十米的異常現象。錢學森親臨現場,在討論中認定:此現象在近於失重狀態下產生,原晃動模型已不成立,此時流體已呈粉末狀態,晃動力很小,不影響飛行。後來多次飛行試驗證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裡,錢學森協助周恩來總理,為領導人造衛星研製計劃的正常進行,發揮了特殊的作用,譬如,由於“文化大革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試車無法進行,1969年7月17日、18日、19日和25日,周恩來總理連續4次召開會議,解決二級和三級地面試車問題,委派錢學森協同七機部軍管會副主任楊國宇全權處理有關試車事宜,從而得以在8月22日取得試車成功。197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錢學森、李福澤、楊國宇、任新民、戚發韌等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組織實施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工作。1970年4月24日,重量為173公斤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錢學森和發射基地的領導人及試驗隊的代表在現場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五一”國際勞動節晚上,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了錢學森、任新民等參加第一顆衛星工程研製的代表。這顆衛星向全世界播送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了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錢學森(五)
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是錢學森最崇敬的我國科技事業領導人。他說過:“按照我的體會,周總理、聶老總就是把他們過去在解放戰爭中組織大規模作戰的那套辦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來,把成千上萬的科技大軍組織起來了。”
錢學森1965年2月15日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68年兼任中國空間研究院第一任院長,1970年6月12日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2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7月任高階顧問)。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1979年,錢學森榮獲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TheDistinguished AlumniA Ward)。
1985年,錢學森因對我國戰略導彈技術的貢獻,作為第一獲獎人和屠守鍔、姚桐斌、郝復儉,梁思禮、莊逢甘、李緒鄂等獲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6年4月1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六屆四次全國委員會增選錢學森為副主席。兩個月後,中國科協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1986年6月27日一致選舉錢學森為中國科協主席。
1989年6月29日,在美國紐約召開的1989年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授予錢學森“威拉德W.F.小羅克韋爾(Rockwell,Jr.)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的稱號,表彰他對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理論作出的重大開拓性貢獻,稱他“作為加州理工學院學生時,馮?卡門教授就因他在噴氣推進和超聲速飛機設計方面的才智而對他特別寵愛。在有關火箭設計的研究工作中,為發展噴氣推進,他引入了錢學森公式。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先驅的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他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
開創性的科學貢獻
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以下將其主要貢獻作一概述。
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幾個領域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
空氣動力學方面
在20年代末期,力學工作者對飛機機翼理論的闡明和對流體物體在表面產生的摩擦阻力的理解,導致了流線型單翼飛機的設計概念的形成,推動了當時航空技術的發展。到30年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