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4 / 4)

的發展。

“如果需要能輕易地得到滿足,那也就不需要什麼超越動物的本能的知識了。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社會性就不比動物多”。實際上,自然界對人是這樣來安排的:人的需要常常是不大超過人的能力範圍的。這種如此簡單而奇怪的機械論,彷彿是專門為了從人類裡面產生出優美的結合物而創造出來的。一個人的力量要是軟弱和不足,就會促使他去聯合其他的人。人由於認識到不能用個人的手段來完全滿足自己的需要,便開始找尋接近自己的同類的方法,以便在共同的行動中、在社會集體中,找到所缺少的力量。人必然要變成適合於社會的生物。

我們看到,摩萊裡是和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一致的,他從自衛本能中引申出社會屬性以及人的道德。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法典》比愛爾維修的名著《精神論》(1758年)早出版三年,而摩萊裡的第一部著作《人類理智論》又比它早出版十五年。但是,在摩萊裡那裡也可以找到與神的和神的旨意的觀念相聯絡的其他道

①《人類理智論》法文版第2—3頁;參閱希納爾:《‘自然法典’出版序言》法文版第12頁。

②參看本書第21—22頁。

202

02自 然 法 典

德觀點和社會觀點的因素。例如,他斷定,神把不可磨滅的“真誠”注入人的心中,硬說,專管制造善良行為的那種感覺是“我們一出生就獲得了的”。這些感覺是自然的內在呼聲,是在宇宙的總秩序中無限英明的先定的結果。摩萊裡在《巴齊裡阿達》中甚至承認友愛是社會生活的第一個推動力量,這種友愛最初由自然界注入一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