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實行限制。這時,一直與阿拉伯人為敵的猶太地下武裝組織“伊爾根”開始把槍彈對準英國人。英國人則把“託管權”奉還給聯合國,於1948年撤走了。聯合國(當時共有56個成員國,其中大部分是西方和拉美國家)提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兩國方案。聯合國提議,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兩個實體,耶路撒冷城則由國際共管。阿拉伯人拒絕了這個方案,並對剛剛建立的以色列宣了戰。結果阿拉伯人戰敗,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沿停火線一分為二。這條停火線目前成了國際上公認的以色列國邊境。約75萬巴勒斯坦難民滯留在約旦河西岸,加沙和其他一些國家如約旦和黎巴嫩的難民營內,無依無靠,束手無策。他們來自原巴勒斯坦地區,但他們原先生活的地方已被以色列人佔領。從那時到現在,巴以衝突幾乎一刻都未停止過,時而激烈,時而平緩。這段歷史滋生出了阿拉伯人所認為的不公,他們“迴歸”的渴望,以及以色列人所認為的圍困和國際社會持續不斷的斡旋。
1967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奪取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發起了建立以色列定居點的運動,從此便有了幾十年的爭鬥、恐怖襲擊、黎巴嫩境內的戰爭、聯合國透過決議呼籲雙方和談並要求以色列從被佔領土撤軍、以及各種各樣的和平談判。1987年至1989年的第一次以籍巴勒斯坦人暴動以及1990年至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確使巴以問題的解決有了新進展。巴勒斯坦青年舉行起義,手執石塊擲向以色列人,反對他們長達21年的佔領。武裝暴動也博得了國際社會和部分以色列人的同情。有許多以色列人開始對佔領土地和修建定居點提出質疑,問道義何在。海灣戰爭突出瞭解決巴以長期衝突的緊迫性。老布什總統呼籲在馬德里舉行和平談判,同時要求停止修建定居點(美國的援助不可避免地被用於這項工程)。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沙米爾是個“大以色列”主義者,他斬釘截鐵地加以拒絕,布什因此暫停了對以色列的一些援助。馬德里和會成果寥寥,但的確使巴以雙方第一次得以直接會談。美國中斷援助,在伊扎克·拉賓擊敗沙米爾的選舉中也起了作用。拉賓繼續與巴方舉行秘密談判,雙方終於在1993年8月在奧斯陸達成協議。
奧斯陸協議規定,以方必須逐步從部分被佔領土撤軍並向巴方移交該地區一些部門的權力,如教育、衛生和治安等部門。巴方則必須承認以色列人的生存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須停止一切暴力活動。逐步移交有限的權力是為按照安理會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徹底解決巴以衝突打個基礎。第一批撤軍將從加沙和傑里科地區開始。拉賓在臺上時,一切事情都在按照協議進行,只不過是進展稍慢了點。但是,當拉賓在1995年底被一名以色列極端分子暗殺後,整個和平程序便開始顯得後勁不足了。問題的關鍵是協議中隱含的兩個推斷:一是儘管以色列沒有寫出書面承諾,但是巴方預期它會停止擴建定居點,因為定居點的持續增加顯然有悖於協議的精神實質,即便不是違背協議的書面條文。二是儘管巴解組織已開始停止恐怖活動,但以方預期巴解也會停止哈馬斯以及其它組織的恐怖活動。然而事實卻是,在執行奧斯陸和平協議的這些年內,定居點的數量翻了一番多。恐怖活動儘管大幅度減少——以色列人都可以在傑里科的夜總會里盡情享受――但是並沒有徹底絕跡。
原因在於和平協議是哈馬斯和其它激進組織最不願意接受的,而恐怖襲擊是破壞協議的最有效手段。恐怖襲擊也幫了主張“大以色列”的鷹派分子們的忙,他們可以利用它拒絕撤軍,利用它為自己的暴力行為辯解。儘管許多以色列人和美國人認為,以色列人放棄土地換來的只是些巴勒斯坦人未必能兌現的承諾,但許多觀察家都認為,巴勒斯坦做出了重大讓步。在他們看來,巴勒斯坦人放棄了對原巴勒斯坦託管地大部分土地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以方拆除他們痛恨的定居點的承諾,除了說巴方有權商討一個無法確定的“最終方案”外,巴方沒有獲得以方對未來的任何保證。以色列的一名評論家說:“冒這樣的風險,阿拉法特十有八九是瘋了。”不管怎麼說,到1999年底,所有的計劃都已向後推遲,雙方的暴力行為均有上升。很顯然,和平程序已陷入困境。
院外活動集團
巴以衝突中的一個重要事實是,以色列所控制的土地面積在持續增加。自1967年開始一直如此,原因在於猶太人定居點的擴建一直未停過。即使以色列拆除所有的定居點,巴勒斯坦人的恐怖襲擊也不大可能完全停止。巴勒斯坦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