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戈”。凱恩斯的理由是,這樣一種貨幣將會使本體系內所有成員處於同等地位,目的是保持該體系平衡執行。這樣,如果某個國家出現貿易赤字,它就會被迫在國內採取緊縮措施,使自己能透過出口走出困境,而不是簡單地將貨幣貶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透過過渡性貸款換取緊縮計劃的方式,為這種調整提供便利。他另外還建議,貿易有盈餘的國家要採取能刺激經濟的政策,並對出口徵收臨時關稅。資本在國家之間的流通要嚴格調控。這樣,國家的利率政策才能有效地調節國內經濟。
最後,美國堅決主張用美元而不用班戈作為國際貨幣。美元可以按固定利率自由兌換成黃金,其它各種貨幣要按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貨幣匯率只能經過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商一致後才能更動,說穿了,就是必須與美國協商一致。資本控制(可限制國際銀行業務機會)最後也寫進了協議,但對有貿易盈餘國家徵收臨時關稅這一點被放棄了。積累赤字的國家自會去調整,因為它們需要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臨時性貸款來彌補赤字——或者說當時看來似乎會這樣。
新體系的執行情況完全出乎所料。1947年到1961年間,關稅降低73%後,國際貿易量猛增。歐洲和日本復興的速度快得恍如奇蹟。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歐洲和日本經濟使其貨物在如今相對開放的美國市場上愈來愈有競爭力,美國戰後之初的鉅額貿易盈餘不可阻擋地漸漸變成了赤字。當初美國堅持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為的是可以使我們得到可任意用自己的貨幣支付這一有利條件。然而,赤字的出現也隨之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不向有盈餘國家的出口產品徵收凱恩斯提出的臨時關稅,就不能壓它們提高自己的貨幣價值或減少出口,它們的錢櫃裡就會積攢起大堆大堆的美元。
由於有盈餘國家的銀行系統裡有效地建立起了額外儲備,這些美元就可能會加大貨幣供應量,刺激通貨膨脹。實際上,美國的貿易赤字,只要以美元計價,就是一個通貨膨脹輸出問題,也是美國逃避應用於該體系其它所有國家的規章制度的一個例項。不過也有一種補救辦法。他國接受美元作為國際支付單位的條件,一直是美國答應保持美元對黃金的比值,並保證可按固定價格將美元兌換成黃金。於是,以法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便開始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了。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黃金儲備一直處於萎縮狀態。像其它國家一樣按照同樣的規章制度採取緊縮措施來維護該體系,還是廢止該體系呢?面對這一痛苦的抉擇,美國選擇了後者,而且還是利用它龐大的勢力單方面這樣做的。在沒有增加稅收的情況下,既要支撐越南戰爭,又要支撐國內的“偉大社會”計劃,不可避免地使美國經濟出現了通貨膨脹,國際支付的壓力已變得無法承受。1971年3月3日,尼克松總統乾脆暫時取消了美元兌換黃金。這就等於用事實上的標準代替了黃金兌換標準,使美元在世界上成了流通券,而美國對它的管理並沒有對世界上其它國家承擔任何義務。其它國家的貨幣須以美元為標準浮動,它們的經濟政策也得按照美國變幻無常的經濟政策調整。在所有資本控制措施於1974年元旦解除之後,美國真是可以用自己的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了,而且不會對它自己帶來什麼後果或對他國承擔什麼義務。這是真正的自由。至於世界其它國家,尼克松的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對美國人的觀點闡述得很準確。他說,“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我們目前正在與世界其它國家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如同我們共享繁榮一樣。是朋友就該這樣。”
在打造全球化的框架方面,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印刷世界貨幣的能力,確實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後的揮霍者:我們可以不去在意節省不節省,可以不停地積累貿易赤字,其它國家則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或多或少地使自己的貿易保持平衡,生產多少就只能大體消費多少。美國卻不必為了買進而去賣出什麼,它只要印鈔票就可以了。美元本位對美國公司在海外投資也大為有利,它使得美國可以在積累將近6萬億美元往來賬戶赤字的同時,在國外的累積投資20世紀末也達到了約1�1萬億美元。
然而,美元並不是美國惟一的工具。美國市場的規模,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普及,美國軍事力量的龐大,與美元合力將美國推上了全球化的統治地位。以電影和廣播電視業為例。如果你是美國電影製作商或電視公司,你開始面對的是2�8億潛在的國內觀眾。相比之下,如果你是法國人,面對的大約是6000萬觀眾;如果是德國人,則是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