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正因為如此,蔣夫人才利用她的個人魅力和故友新朋以及盧斯手下是非不辨的報刊,革了史迪威的職。懷特的總結非常到位:“我開始相信中國政府是個完全不能執政的政府。他〔蔣〕不僅對我們毫無用處,而且對他的人民也毫無用處,這後一點更加重要。如果當初史迪威能夠自主行事的話,共產黨沒準也不會贏得江山。即便贏得了,也是以我們盟友的身份贏得的,至少不會把我們當成敵人。”
但是史迪威並未能自主行事。日本人投降之後,由於國共再次反目,蔣介石的國民黨和毛的共產黨之間爆發了內戰。儘管蔣介石有數十億美元的美國援助和美國提供的大量武器裝備,但他根本不是毛的對手。共產黨的軍隊像熱刀子切黃油一樣輕鬆地橫掃國民黨軍隊,繳獲了美國提供給它的所有武器,並用它們與國民黨軍隊作戰。美國人活活成了給共產黨提供武器的人,而國民黨則扮演了送貨郎的角色。懷特把這個腐敗的制度和受美國支援的政權描述為“坦慕尼協會坦曼尼協會——美國曆史上操縱紐約市政的民主黨執行委員會的俗稱,由於好施小惠,賄賂敵對政治派別的領導人,致使“坦曼尼協會”一名成了腐敗政治的同義詞。——譯者注的腐敗和西班牙異端裁判所異端裁判所,又譯宗教法庭,它是天主教教庭的司法機關,用以鎮壓異端以及煉丹術、巫術和魔法。——譯者注的殘暴”的結合體。但是盧斯的《時代》雜誌不願登載這種壞訊息,因為“它摧毀了他的世界觀”。
盧斯並不是惟一一個不能面對現實的人。就在懷特寄出《時代》雜誌不願發表的文稿時,美國外事部門的一群中國問題專家,其中包括約翰·謝偉思,正向華盛頓報告內容類似但美國官員不願瞭解的情況。結果,懷特辭職離開了《時代》雜誌社,共產黨佔領了中國大陸,蔣介石帶著中國的金條逃往臺灣島。到了臺灣後,蔣介石和他夫人仍然深受盧斯的喜愛;由於參議員喬·麥卡錫和一些保守的左翼分子指責約翰·謝偉思和其他一些中國問題專家“把中國給丟了”,謝偉思因此被解職。
一踏上臺灣島,蔣介石便下令處決數千名反對派人士,建立了國民黨獨裁統治;臺灣因此被迫經歷了近四十年的軍事管制。蔣介石堅持認為他的政府仍然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還說他要反攻並重新奪回大陸。許多國家很快便認識到,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毛的共產黨政權已控制了除臺灣以外的所有地方,因此紛紛與北京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不過,美國不在其內。它還沉浸在以為臺灣的蔣介石政權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的幻想之中,這一幻想一直延續了二十三年。直到1972年尼克松實行對華開放的政策,美國政府這才重新回到現實中來。
造成這種幻想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院外活動集團和朝鮮戰爭。1949年,蔣介石一飛到臺灣,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就宣稱,福摩薩(即臺灣)不在美國的環形防禦帶內。如果情況繼續如此的話,共產黨無疑會較快地佔領檯灣島,結束內戰。但是,由於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被派往臺灣海峽巡邏。在後來近二三十年的時間內,《時代》雜誌、一些宗教組織以及一些政治領導人,如參議員沃爾特·喬治、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和迪安·臘斯克,均使美國民眾相信,蔣介石在臺灣的腐敗獨裁統治是自由和民主的勝利。
尼克松所需要的技巧是,在實現與北京修好目標的同時,如何放棄蔣介石但又不讓美國人看上去似乎要終止對臺灣長達二三十年的支援。透過“創造性的舉棋不定”和在措辭上耍點花招,尼克松做到了這一點。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結束時發表的《上海公報》中,美國充分利用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蔣介石仍然幻想自己的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自己很快將反攻並控制大陸。在《公報》中,中國申明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堅決反對鼓吹臺灣地位未定和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觀點。因為蔣介石也持同樣觀點,儘管出於不同的原因,所以美國宣佈說:“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表述很聰明但略顯詭詐。不過,接下來的內容確實讓美國人承擔起了義務。《公報》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不過,“最終”可能意味從此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因為美國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和與臺灣的軍事往來一如往常,絲毫不減,而且美國一直把美國駐華大使派往臺灣。
1979年兩國發表第二個聯合公報後,中美才同意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建交時,美國重申了“一箇中國”原則,同意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