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1 / 2)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寫的是“中國共產黨有了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與蔣介石》寫的是“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蔣介石”。用文學筆調去表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種新的嘗試,希望仍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援。也真巧,當我寫完《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正值毛澤東九十八週年誕辰。謹以本書表達對這位中國歷史巨人的敬意。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出版。

香港印行了本書的香港版,書名改為中性的《毛澤東之初》。臺灣印行了本書的臺灣版,儘管內容一字不易,書名卻被改成《毛澤東和他的掌權術》!本書出版之後,引起中共黨史界的注意,報刊上也有許多評論。例如:《上海黨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6期發表了吳景平先生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所寫的書評;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錢聽濤先生又就吳景平先生的書評,發表了《張聞天擔任過黨的總書記嗎——兼談一九三一年至七大黨的最高領導核心演變情況》一文;楊奎松先生在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黨的文獻》雜誌上發表《〈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一書若干史實辨正》;這裡摘錄《上海黨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六期發表了吳景平先生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所寫的書評《以文現史的佳作——〈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一書的成功嘗試和若干不足之處》: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能否用紀實文學的手法來表現,使有關的研究成果為廣大的讀者所接受呢?這個問題,已由葉永烈著《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以下簡稱《選擇》)一書所作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嘗試,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該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至當年十一月已第四次印刷,總印數達九萬冊。根據新華書店的調查統計顯示,《選擇》被不少地區的讀者選為最暢銷的政治讀物之一。

第八部分:黨的領袖後記 3

《選擇》從黨內鬥爭的角度,敘述了毛澤東自一九二七年八七會議至一九三五年遵義會議期間的主要經歷。書中還用相當多的篇幅記述了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的浮沉,以說明“歷史選擇”的主題。應當指出的是,這一主題是大多數黨史、革命史講義或專著中所反覆論及的,《選擇》中出現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大部分也是人們所知曉的。但是,《選擇》以下列幾方面的特點,吸引了眾多的讀者。

《選擇》一書有較強的文學性。作者用流暢的文筆、生動的描寫來表達嚴肅的題材,從而與其他許多文字乾巴巴的政治讀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然,這部作品之所以讀起來沒有沉悶感,除了文字流暢外,還因為作者使用了其他文學方法。書中在敘述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正文前後或之間,較多地加以趣聞逸事(總的來說並不流於庸俗),或抒發不落俗套的警語式的聯想。書中關於游擊戰“十六字訣”一節,在短短的幾段文字裡,便先後提到了一九五八年在古巴密林的格瓦拉、一九二八年在井岡山的毛澤東、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勒的列寧。這種時間、空間、人物迅速切換的“蒙太奇”手法,確有吸引讀者的效應。

該書還有著鮮明的紀實特點。書中較多地使用了作者的採訪資料,採訪物件中有張聞天夫人劉英、王稼祥夫人朱仲麗、古柏夫人曾碧漪、博古女兒秦摩婭和秦吉瑪、克全(凱豐)女兒何裕清、李德的翻譯王智濤、陳雲秘書朱佳木以及鄭超麟等人。有的採訪資料確實對毛澤東研究具有較大的價值。書中有的採訪資料雖然不屬於毛澤東生平本身,但仍服務於全書的主題。作者還專門實地踏訪了井岡山、瑞金、遵義等地有關遺址、紀念場所,從而書中對若干事件的描寫十分具體,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作者在上述方面所作的努力,恐怕是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黨史、革命史研究者難以企及的。這也是《選擇》一書具有較強可讀性的重要原因。

《選擇》一書還大量使用了有關當事人的書面回憶資料,如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李維漢、聶榮臻、楊尚昆、伍修權、何長工、彭紹輝、蕭鋒、郭化若等人,以及張國燾的《我的回憶》、李德的《中國紀事》等。當然,其他一些關於毛澤東的傳記作品中也注意到了這類資料的使用,但《選擇》一書中此類回憶資料之多,是同類書籍中首屈一指的。這也是該書紀實特點的又一體現。

與其他通俗性紀實文學作品不同,《選擇》較多地使用了若干基本的史料集,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江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