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的香港,真讓人 不可思議。 香港的收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其時,駐港日軍對向誰投 降未得到國內的任何指令。 英政府捷足先登,在得知日天皇發表投降詔書的前一天,指令英駐華 大使通知中國國民政府,英軍將重新佔領香港。8月23日,囚於香港赤柱集 中營的前港府輔政司金遜接到英政府指令,即以最高行政長官的身份代理 總督職務。 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夏愨,率領由航空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 駛入維多利亞港。9月1日,香港軍政府成立,夏愨任代理總督。 中國國民政府對香港歸屬持何態度呢? 在日本投降前,國民政府曾多次表示要收回香港。在開羅會議、雅爾 塔會議上,中國方面明白提出戰後歸還香港問題。美國總統向蔣介石表示 支援中國這一立場。英國首相邱吉爾聲稱決不放棄對香港的管轄。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直到8月31日,才命令當時結集在廣西梧州的13軍 前往接收香港。而前一天,英國皇家海軍已登陸香港。種種事實表明,蔣 介石不打算借日軍投降之機,收回香港。原因何在? 首先,蔣介石急於派兵與共產黨搶佔地盤,把接收重點放在東北、華 北、華東、東南的大中城市;其次,保留英國對香港的治理,對中國的經 濟有益處;再次,他不願在香港的問題上與老牌帝國英國破裂,如與共產 黨發生內戰,英國肯定會站在國民政府一邊。 因此,蔣介石只是口頭宣告中國對香港擁有主權,而無任何接收的行 動。 張祝珊家族,是香港最具封建色彩的大家族。家族的最大特點是“同 居共財”。 該家族於30年代末遷居香港,靠擺小攤為生。到80年代,家族財產超 逾100億港元。這應驗了“積沙成塔、集腋成裘”這句老話,更是“同居共 財”這句家訓帶來的業果。 張家雖是鉅富,卻保持低調,新一代香港居民對其知悉甚少。80年代 初,家族財產糾紛釀成一場官司,張氏家族名聲大噪。80年代末,該家族 一口氣拋售21幢大廈物業,套現16億港元,頓時轟動港九,成為人們街談 巷議之話題。 在十里洋場的香港,中西文化的撞擊最激烈,殖民文化氤氳不散。在 這種背景下,張祝珊家族能格守同居公財的國粹古風,既令人費解,又讓 人驚歎。
… 頁面 120…
胼手胝足 張氏家族原籍廣東新會縣。張祝珊生於1882年,娶妻郭庚。長子張玉 階生於1914年,往下的順序是:二子張玉麒、長女張銀愛、三子張玉麟、 四子張玉良、次女張美好。兩位女兒均早殤。那時中國盛行早婚,張祝珊32 歲時才得貴子。是何原因,現已無從考證。 30年代初,張祝珊攜家小前往廣州謀生,一家人住在九曲行的一層老 屋裡。張祝珊是個編織匠,最初的生活來源,是一家人在租屋的空地編織 草蓆、藤席、竹蓆、菜籃、藤椅之類東西,交給上雜行銷售。場地狹小, 連床上都堆滿材料和製品,晚上再搬下來,騰空睡覺。 張家的編織品質量上乘,銷路頗暢,張家便積累一筆小資金,開了一 家張錦記,自產自銷,收益漸豐。 不久,張家有了自己的住宅和鋪位。不幸的是,張祝珊積勞成疾,於1936 年逝世,陽壽僅54歲。 生活重擔落在遺孀郭庚及長子張玉階肩上。郭庚成了一家的主心骨, 她召集兒子訓話:“爹爹過身,你們兄弟間要齊心,齊心才能活下去,才不 會遭外人欺。” 其時,最小的兒子已有10歲。張家的4個兒子,從三四歲起就要幫父母 做編織活。張玉階回憶道:“那時我們幾兄弟,天天跟藤條篾絲打交道,滿 手的血泡和老繭。我的弟弟,常常痛得流眼淚。” 父親死時,張玉階有22歲。他是個極具生意頭腦的人,他知道光靠手 工業,累死都發達不起來。他打理張錦記,開始突破自產自銷的窠臼,進 各種各樣的編織品及山貨賣。生意愈做愈紅火,馬上就擴充分號。僅兩年 功夫,賺到的錢超過父親一輩子的積蓄。 1938年,廣州淪陷,街頭高懸太陽旗。張家只得忍痛拋棄物業,帶著 辛苦賺來的3千塊大洋逃往香港。那時珠江口,常有海盜打劫逃港的富家。 為防萬一,張家買了一船馬蹄 (荸薺),把銀元埋在下面,一家人穿得破破 爛爛,含淚離開廣州。一路惶恐不安,船抵香港中區碼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