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速度迅速的消失在遠方,甚至連準備就序的建奴都未能攔下他,直接讓他千騎絕塵跳出包圍圈,一兵一卒都未損失。
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是飛將軍,廣寧軍最後的命運就是幾乎全軍覆沒。而唯一逃出生天的自然是一手造成十數萬人覆滅的孫得功所部,孫部都為騎兵,從包圍圈中逃脫之後,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廣寧。在將王化貞等少量守軍驅逐之後,也是將廣寧城完好的交於了前來的建奴手中。
廣寧一城之中儲蓄的糧草可是可以供給十數萬明軍所用的,完全稱的上是海量,歷史上努爾哈赤從廣寧搬走了兩百門大炮,數以萬計的鎧甲,百萬石的米豆和大批銀兩,一直到天啟三年底才把戰利品搬空,可見收穫之豐!廣寧所得,也是讓努爾哈赤爆兵有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廣寧之戰之後,建奴的勢力幾乎是一年內便是翻了幾翻。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這個漢人中的極品敗類,也是最為牛叉的冒險投資者孫得功。
最為諷刺的是,孫得功因為這種功勞,也是終清一朝富貴榮華,甚至他們家鄉各地都有為之立傳立像!再一想到如今大肆為洪承疇、尚可喜、甚至施琅等立書建祠,歌頌他們為民族統一做出豐功偉績!委實讓人覺得,再思汪精衛,陳佛海等人豈非淚流滿面,這是何等的不公啊!
廣寧城城下,十數萬大軍齊聚。此時的聯軍已經不再是十一萬,而是經過一通收降納叛之後,人數猛增至十五萬餘。
對於這些降卒,自張俊卿至蒙古諸部,人人都是不太在意,這些人都是優良的炮灰,若是能用他們來減輕傷亡,這些人眉頭都不會皺一下。更別說還會有另一個副作用,那便是降兵死的多了,也是可以大大減輕吃飯人的數量,對於自己的繳獲也是可以多保留一些。
十數人齊聚廣寧城下,城頭守軍雖然士氣進一步低落,但是數次喊話之下,仍然是拒絕投降。張俊卿也算是看明白了,義州之所以如此輕易拿下,是因為城中只有百人不到的督戰隊,面對著數千意圖活命的漢八旗,這些督戰隊的威信根本就經不起消耗,只是一通亂箭之後,義州守軍便是直接綁了這些人出城。
但是廣寧卻是不一樣,廣寧做好遼東走廊的咽喉,建奴就算大撤退,也是在此留下了足有一個甲喇的兵力。不是滿清還想再打回來,而是想用廣寧多為遼東爭取一些時間。但是他們卻沒想過,大舉會盟的張俊卿的目標,也只是將早已經淪陷日久的廣寧打成一片白地而已。對於更加遙遠的遼東,張俊卿的興趣根本不大,不僅是因為後勤,更因為寧武方面不想這麼快讓建奴嚥氣,畢竟建奴與蒙古人的持續消耗,這才是最符合寧武方面心理的。
而建奴如此配合,讓近二千人馬留下,裡面的滿人數量定然也不會少到哪裡去。這一戰過後,只要成功讓蒙古人屠城,那麼無論是蒙古還是建奴,雙方已經再沒有了合作的基礎。滿人數量本來就不多,一次性被屠殺了這麼多,就算多爾袞再怎麼想顧全大局,也不可能會冒著滿人內部分裂的危險再與蒙古結盟了。
在這種心態下,儘管張俊卿手中有著更強力的破城武器,但是他卻根本就不會拿出來,不讓蒙古人與建奴死拼一場,雙方如何種下仇恨的種子?有仇恨就會有報復,有報復就有反報復,尤其是如今建奴與蒙古實力相差不大情況下,雙方的戰爭可能會維持個數年,甚至十數年之久。
蒙古人當然不會知道張俊卿的打算,沒有建奴的干擾下,他們也是興致極高的督促著降兵砍伐樹木,製作各類攻城器械,各項攻城器械的製作也是十分順利。而數萬降兵在手,蒙古人的攻城慾望也是極為強烈。畢竟損失不了自己的部眾,但是一旦城破,卻是會滿載而歸,這種淨拿好處的事,是個人都會喜歡。
數日之後,滿清方面也是試探著想來一次對廣寧的解圍。但是萬餘清軍剛剛出現,五千血騎便直接迎了上去,而蒙古諸部更是緊隨在後,隨時準備痛打落水狗,似乎有鎮西軍在前,他們的攻擊意圖也是十分明顯,再也不復往日見到建奴便矮了一截的感覺。
這一支多爾袞好不容易拼湊出來的解圍大軍,一見到敵方實力如此雄厚,根本連個照面也不打,飛速的再次向著遼東而去。
十月中,就在蒙古聯軍在廣寧城下摩拳擦掌之時。遙遠的盛京方向,氣氛卻是一片的沉寂。
皇太極的屍體也是已經被置於棺中,盛京之中也是一片的白縞,悲傷的氣氛是有。但是卻是完全抵不上城中詭異的氣氛,皇太極雖死,但是滿清仍在,而且皇太極死的極為突然,更是來不及立下什麼繼承人。這也是讓盛京之中,數個有這個資格染指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