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十七師的部隊參加了對廣田一行的最後攻擊。

2007年七七事變七十年紀念日的時候,參加過盧溝橋抗戰的六名二十九軍老兵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活動,其中一名老兵張可宗(曾任二十九團連長),無意中提到參加過的一次戰鬥,被文史專家楊保森認為正是擊落天皇號的事件。

1…24抗戰老兵張可宗等重返盧溝橋

張可宗老先生的回憶是這樣的:

大約是1940年前的一天,駐防在湖北荊門一個叫磚頭灣的地方的我們接到命令,稱一架日軍轟炸機中彈,被迫降在陣地附近,要求我們搜尋飛機及駕乘人員。

經搜尋,飛機降落在一條名叫香河(音)的小河邊,機上共有5名日軍官兵。5名日軍已卸下飛機部分零部件,劫了河中一條小船,殺死水手準備逃跑。雙方發生激戰,最後,見抵抗無效的日軍大佐殺死4名部下,開槍自殺。

那段時間,日軍天天派出幾架飛機在駐地上空搜尋,由於河灘上的飛機已用樹枝等物偽裝,逃過轟炸。出於好奇,我常常和戰友們爬上飛機,夢想著哪天也能飛上天。後來,我聽說這架飛機運往了沙市。

其中,香河,應當是“襄河”的誤記,此外,日軍共死6人,而不是5人,其他都與此戰的情況相符。襄河,即漢水,又稱漢水襄河,沙洋則是荊門下屬地區。

以上由不同背景的當事人,在不同時代發表的訪談,都提到了天皇號被擊中後才迫降的情景。而修理天皇號的記錄上,也提到該機多處被擊傷,特別是一側垂直尾翼被打掉四分之一。這些都證明其曾遭到過防空部隊的打擊,是受傷後被迫降的。所以,中方稱“天皇號”被擊落應該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綜合雙方的記述,藤田一行被擊落的過程大概如此。

由於天氣和導航(這個確有問題,後面還要交待)的原因,天皇號未能找到武漢王家墩機場,在1月31日下午誤入沙洋中國軍隊陣地上空。這時,藤田降低高度,放慢航速(為了節省油料)在低空盤旋,尋找機場,也可能油料將盡,在尋找地面的日軍部隊,以準備迫降。這架行動古怪的飛機被李禾農部發現後,八九三團當即對其猛烈開火。由於高度低、速度慢,天皇號當即被連續擊中,而它本身沒有自衛武器,無法還擊。負傷後的天皇號操縱艱難,藤田被迫將其降落在襄河的河灘上。

倉促之間,飛機又受了重傷,藤田竟能將其基本完好地降落在河灘上,說明他的技術的確是比較過硬的。但是反應迅速的中國守軍使其未能脫逃。

至於落地後這部分日軍是被中國軍隊擊斃,還是自相殘殺後自殺,那已經不是我們要考據的問題了。

飛機讓中國人繳了,藤田和渡邊死了,這次飛行該怎麼評價,還需要說嗎?

不幸的是,日本人的思維比較古怪。

照他們的說法,人死了就成了神。所以,渡邊廣太郎死了,也變成了神。既然是神,那神還能有錯嗎?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12)

既然神沒有錯,那神當初買的義大利飛機能有問題嗎?

這可就不太符合邏輯了。

日本人卻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出了一個初步結論,天皇號的試飛,是成功的!

得,我們看看日本人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吧。順便說一下,這一個結論,給中國空軍送來一堆軍功章的說

1…25“天皇號”被俘後照片;可以看到其頭部在迫降時損傷

日本海軍一直對陸軍頗帶譏諷,說他們喜歡“蠻幹”。日本海軍裡面海龜比較多(那年頭還不流行海帶),陸軍裡面土包子比較多,這樣一來雙方有些矛盾,相互看不慣是很自然的。

不過海軍的看法並非全無道理,比如日本陸軍在諾門坎打仗就是這樣的。當時朱可夫指揮蘇軍,秘密向前線增援大批裝甲部隊準備打日軍一個泰山壓頂。不幸,這個增援部隊恰好被回國述職的日本駐蘇武官土居明夫大佐在列車上看見了,而且他判斷起碼蘇軍有兩個機械化師。按說日軍這下子該有準備了吧?可是當他對關東軍提供這條情報,並且建議“一定要內地增援坦克和飛機,否則作戰困難”時,更加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關東軍參謀辻政信居然對他說:“回東京以後可千萬別亂說,要不然那些少壯軍官會把你宰了!”

得,對這種壞訊息日本陸軍應付的好辦法是掩耳盜鈴,照原計劃行動。

結果呢?照冰冷雨天《軍國幕僚》的紀錄:日軍大敗,“死殘,失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