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送你們去莫斯科。”
楊奠坤馬上說:“舒拉上尉,我看這裡沒有交通工具,能不能給我們搞幾匹馬來。”
舒拉上尉點點頭,“沒問題,明天我就給你帶來幾匹軍馬,送你們上路。”
果然,第二天,舒拉上尉帶著一個士兵牽著馬來接他們。不過只有兩匹,而且也不是軍馬。
他們三個人只好替換著騎馬,趕了大約三四十里,又坐了一段火車,到了奧洛維亞那亞,住進了當地駐軍的招待所裡。這裡的條件非常好,有暖氣、熱水、浴室、臥室,三人洗了澡,吃了俄式午餐,美美地睡了一大覺。第二天,來了兩位佩戴大尉、少校軍銜的軍人。
少校和氣地說:“你們好,中國同志。在這裡休息的好麼?不要急,好好休息一陣,這裡是絕對安全的!”
另一名大尉又走到“茶炊”(銅製大茶壺)跟前,開啟水龍頭給他們泡了幾杯熱茶。
楊奠坤三人在這裡感到了一種濃濃的戰友情意。
幾天過後,大尉送來了一封介紹信和兩個證明檔案,又每人發了500盧布,兩套軍服,把他們送上火車,沿著橫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向莫斯科進發。
經過15個晝夜的旅程顛簸,火車終於平安抵達莫斯科。三人在蘇軍總參情報部一位將軍的家中借住一夜。第二天,正好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楊奠坤三人走到臨街的陽臺上,觀看下面的街道。只見工人、學生穿著制服,打著紅旗、標語、唱著歌前進。大家都被這歡樂的遊行隊伍感染了,不住在陽臺上衝街上的隊伍招手致意。
這時,一輛汽車停到樓下。房東老太太告訴大家,有人來接他們了。
幾個人告別房東,坐上汽車,向莫斯科市郊駛去。
大約行駛了20公里,便到了蘇軍總參情報部軍事情報學校。
這時,楊奠坤才發現這裡各國的學員都有,德國人、波蘭人、蒙古人、中國人。
在辦公室裡,校長繆勒爾親切接見了大家。
繆勒爾拉住楊奠坤的手說:“楊,我很早就聽到過你的名字,你為我們輸送了許多優秀的學員,如今見到你,真的很高興。”
楊奠坤用俄語回答:“校長同志,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沒有做出什麼大事情,請上級在這裡考驗我吧!”
繆勒爾拍了拍他的肩,“很好。你會在這裡得到鍛鍊的。”停了停他又說:“從今天起,你的名字就叫瓦爾德爾。”
當天,楊奠坤等人吃飯、洗澡、換衣服,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被稱作“古斯達夫”的張逸仙和楊奠坤同住一個寢室。
第三期訓練班共有12人,除楊奠坤三人外,還有一個叫“馬克斯”的中國人,原名叫閻荊璞,營口人,曾當過卡車司機。另一個叫“威利”,是佳木斯人,原名王君。不久,在學校開課後又來了兩個中國同志,一位叫“埃菲德”的奉天人,原名常傑男;另一位叫“普爾斯”,原名張明禮,他倆都是皮鞋工人。時間長了,大家才瞭解到,校長繆勒爾是位老共產黨員,1917年就參加革命,在德國坐過牢,腿有風溼病,不時要發作。他為人很風趣,能用手勢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他的夫人是學校的廚房經理,照顧學校學員的飲食。他們的兒子叫魯迪,在莫斯科一所航校學飛機駕駛,每天早出晚歸。星期天便同學員們一起玩,和大家相處的非常好。
這幾天沒有開課,楊奠坤等三人都在學校裡休息。一天,繆勒爾來到宿舍看望他們。
“瓦爾德爾,現在生活習慣了吧?”繆勒爾問。
楊奠坤回答道:“很好,要比我們在國內的條件好得多了。”
這時,有人敲門,楊奠坤立即把門開啟,只見進來一個工人模樣的蘇聯人,問有沒有煙。
繆勒爾不高興地將那人轟走,然後對楊奠坤說:“你為什麼不問問是誰就開門讓他進來。你要知道,你們將來回國都負有重大責任,假若現在被人認識了,對你們將來有極大危險。”
這時大家才感受到學校的特殊性。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接觸的第一條原則便是:叫你知道多少就知道多少,其他不準打聽。
一星期後,開始正式上課。課程是每天上一門。每天早上,從莫斯科派來一位教官,教一天,晚上回去;每隔五天休息。總課程是六個月零十八天。學習的課目有:秘密工作學,包括通訊傳達法、藥品貯藏法、情報員聯絡、偵察技術;政治學,包括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燃燒化學;爆破學;射擊;格鬥;車輛駕駛。除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