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緊了;邊疆地區也出現了新的危機。在北方;沙俄利用“阿古柏事件”出兵強佔了新疆伊犁;在南方;小日本在美國的支援下出兵侵略了我國臺灣;英國人又藉口馬嘉理案;強迫清廷簽訂了《煙臺條約》;並將勢力範圍擴大到了遙遠的西南地區為了加強海防;為使沿海七省聯為一氣;戰時能呼應連通;及時運兵;共同禦敵;他提出必須興辦鐵路。
在1874年清廷組織著名的海防大討論時;李鴻章第一個遞上奏摺;全面地提出了他的洋務自強、大辦實業的思想和戰略;其中就強調了鐵路的軍事戰略意義:“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千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其他官員也積極附和;因為參與大討論的都是各地督撫;而且都是沿海最吃重的位置上的封疆大吏;面臨的危機感是共同的;意見也容易趨於一致。 可是這些意見遞上去;買艦買炮的事情初步定下來了;而鐵路問題並沒有下文。朝廷裡的保守勢力相當大;說什麼“開鐵路;山川之靈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以種種理由阻止。與十年前的那場關於京師同文館內;是否應設天文、算學一科的大討論一樣;討論來討論去;各執一詞;各不相讓;最後的決定權自然在清廷手裡。對於洋務一直懵懵懂懂的皇太后;“亦不定此大計”;於是就採取絕口不談的態度。
李鴻章熬不住這種沉默;就常去跟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通聲息。奕�就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