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小說:李鴻章家族 作者:笑傲網路

他的回信中只提李鶴章而不提李昭慶。但是曾國藩是一定要帶他去剿捻的;因為曾的湘軍暮氣已深;打了十幾年仗;無法再戰;已基本遣散了;而要帶淮軍去剿捻;不帶上個李家將怎麼能行?淮軍畢竟是支地域性極強的、以李鴻章個人為中心的子弟兵;帶上李昭慶;就更便於跟各路淮軍將領聯絡(據馬昌華《淮系人物列傳》)。

李昭慶招募了二千人的馬隊;另有親軍泉字營和忠撲營近千人;原本也想在曾帥的帶領下建功立業的;可是剿捻不同於打太平軍;捻軍的特點是機動性特別強;馬隊強悍;整天狂奔來去轉眼無影無蹤。李昭慶以淮軍統領員外郎的名義;率數千兵馬千里追逐;日久勞而無功;就漸漸自覺無味了。這期間曾國藩還寫信給他;希望他能獨當一面;務必要擇勞苦之事而任之;幫助二哥御此大敵;並且語重心長地說:“吾兩家門第太盛;人忌鬼瞰;處處皆是危機;時時皆伏禍胎。除卻耐勞盡忠四字;別無報國之道;也別無保家之法。”可是李昭慶畢竟年輕;“視事太易”;難耐艱苦;況且脾氣也不是太好;與諸位將領未能協調好。1866年底;連曾國藩都感到剿捻無功;需要“曾瓜李代”了;而李昭慶又何功之有呢?所以才有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專辦剿捻事宜;曾與李掉換個位子;由李鴻章帶隊繼續打! 李鴻章的淮軍用曾國藩的話來說;就是“總是喜歡在李鴻章腳下盤桓”;大概李比曾更重哥兒們的義氣;更捨得重獎。由李鴻章再次出掌淮軍剿捻;又值淮軍蓬勃向上時期;自是別具一番氣象。

未出一年;就大敗東捻于山東境內;東捻首領賴文光和任柱先後死於刀下。 這期間;李昭慶已有了獨立編制的武毅軍和馬隊共萬把人;整天賓士在湖北、安徽、山東、河南廣大的區域內;與捻軍往返周旋;不得休息。每次鏖戰;李昭慶“匹馬斫陣;所向無前;雖盛暑寒冬;與士卒同勞苦”;也許就在那時已落下了病根。很不巧的是;那捻首賴文光原先已是李昭慶的甕中之鱉;可是在追趕了數百里後;賴文光跑到了揚州;卻被留守揚州的吳毓蘭部活捉了;功勞就是人家的了;到頭來仍是“事不奏功”。年年辛苦不少;戰後論功;只得了一個記名鹽運使;而且並無實授;只是個空銜而已。李昭慶當然悶悶不樂;向二哥堅決要求回家去;弄得二哥毫無辦法。弟弟畢竟年輕;隨他去吧。

時在1868年春節(據《淮系人物列傳》)。 幾年後(1872);李昭慶到京師辦事(由前署督臣何璟奏明赴部引見;何璟是李鴻章的同年);順便到天津看看二哥;誰知竟然舊病復發;“咳嗽日夜不絕聲;先痰後血;血盡則痰;濃晦膠粘;醫謂肺腎兩經先絕”,在北京時還大吐血。數日後李鴻章派人接他迴天津府衙調治;竟數月無效;最後因吐痰不出;手足俱動;哽咽氣絕;年方三十九歲。 據說李昭慶臨去世前還在生二哥的氣。李鴻章去看他;他把頭轉到床裡面去;不高興理他。據李經方的內弟劉晦之《李昭慶之死》一文說:“賴文光就擒之日;太常(李昭慶)雖踵至;已徒手無衛矣;僅論前功;以運使候補。是時軍中保案;動輒萬餘人;武職獎札多棄之不取;賤視可知軍務底定;文忠復避嫌;不為推薦。於是入官則無實授之期;改途又乏出身之路;益鬱郁不得志其後至津省兄;鬱郁病際;遂不起。卒前數日;文忠往視;太常移面向內不與語。”(據劉晦之《異辭錄》引) 李昭慶去世後;李鴻章非常難過;曾有長信寫給兄弟;講述治病的過程和安排後事諸事。他頓時覺得非常孤立;親人越來越少了。

李昭慶的後代倒是兵強馬壯;有四個兒子四個女兒(另有一兒早逝);老大李經方過繼給李鴻章;老五李經翊過繼給李鳳章;老三李經榘住在蕪湖“三大人公館”(李家人稱小花園;現為蕪湖第八中學);當他的“三大人”;一輩子過著士紳的生活;老四李經敘是“四大人”;在蕪湖的住宅當地老百姓稱之“四大人公館”(李家人稱長春花園;現為蕪湖少體校)。李經敘跟他的大哥一樣;是個外交官;但命苦得很;在李鴻章的幕僚伍廷芳的提攜下;兩次出洋出任秘魯和墨西哥公使代辦;可惜死在任上。 李經榘的老丈人是李鴻章的丁未同年、我國第一任駐英國公使郭嵩燾。李經敘的老丈人是翰林院編修、廣東人許其光。

李昭慶的四個女兒嫁得也很風光;大女兒嫁蘇淮揚道吳學謙;次女嫁合肥著名清流乾將、清廷駐英國留學生總監蒯光典;三女兒嫁給上海道邵有濂的大兒子邵頤;四女兒嫁的是老李的鐵哥們、四川總督劉秉璋的大兒子劉體乾。 李昭慶的後代突出的特點是出了一批外交官———除了李經方和李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