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2 / 4)

小說:馬未都說收藏 作者:辛苦

日本的陶瓷書一定定〃曜變〃這兩個字。後來很多人認為,這個詞是日本的。其實不是,是我們自己的,後來傳到日本了,我們就不用了。那麼日本人管它叫什麼呢?叫〃曜變〃。

還有一個說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蒼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麼個來歷呢?它有無數種說法。但是最接近於一個史實或者最能讓人信服的一個說法,就是當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帶回的茶具是從浙江天目山帶回來的,這個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容易讓人信服。這個日本的僧人把中國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帶到日本的時候,這個東西順理成章叫為〃天目〃。現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古代的飲茶】

宋代飲茶用黑色茶盞,跟現在茶杯完全不一樣。要了解其成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飲茶習慣的不同。那麼,唐人呢,是煎茶;宋人是點茶。這有什麼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時候,他取一塊茶餅以後,他要把它烤熱了以後,要把它碾成細末,用茶碾在這碾。碾完了以後要過籮,過籮以後然後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開。煮完了以後,煮好了以後就把它舀到碗裡,有的還要加上鹽、姜,加上一些佐料,這樣去喝。多少我聽著,我是沒喝過,但是我覺得就是一個菜粥的樣子。你想想他又擱調味料,又擱鹽,是吧?它就是菜粥。它是這麼一各類似粥。所以我們有一個很古老的說法,叫〃吃茶〃,是這麼來的。他不叫喝茶,叫吃茶。你像《水滸》裡、《紅樓夢》裡都說吃茶。

宋人就不一樣了,宋人是點茶。他是隻把水燒熱了,他不是拿鍋裡煮。然後把這個茶也碾碎了以後直接拿水沸水就注進去。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沏茶。但是他是連茶帶水一塊兒喝。他不是像我們現在這種喝法。他這種水注的,注下去的叫〃點茶〃。他大概是這樣,就是他根據茶盞的大小,擱好了,把那個茶葉的末要調一調,叫〃調膏〃,調完了一注,譁就開了。我現在想起來有點像咱們衝奶粉的樣子,就這麼個樣子。

我們比較一下,唐代喝茶的時候有附加物,就是說姜啊、鹽呀;那麼,宋人就主張喝純茶了,就不再擱調料了。這就是一個我們從今天的角度上看還算是一個進步。由於他飲茶習慣不一樣,所以他的茶具就不一樣。為什麼要用建盞呢?就是保溫。這種黑的泥導熱特別慢保溫。

我們現在喝茶的這個方法相傳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叫朱權這個人發明的。當時他不願意跟他的兄長朱棣,永樂皇帝,不願意爭政治上事,所以他躲了,躲在深山裡弄飲茶,弄雅的事。他發明的這種喝茶。這種喝茶的方式呢,專業術語叫〃瀹飲〃。他的方式呢,是蓖去茶葉,出汁。就是我把茶葉蓖去,喝這個水。當時朱權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寫了一個《茶譜》,寫了這麼一本書,然後這也有一個更大的一個政治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下令,他是從經濟角度考慮,他下令是〃廢團改散〃,團茶沱茶改散茶,省事。正因為改成散茶以後,朱權就發明了這種飲茶方法,距今大概是六百來年。

我們今天這個習慣是明代人定的,所以我們吃茶或者說飲茶經過了數次變化。日本的抹茶更像宋代的一種喝茶方式。

【鬥茶與茶具】

建盞這種茶具,要是為了宋代的鬥茶之風。宋人的這種鬥茶直接從茶碗就可以看出來了。蔡襄就說,〃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我們也說不清顏色,因為咱們沒活在宋朝,所以沒看見到底青白和黃白有多大差異。但是他說的是湯水的顏色,決定湯花優劣的標準就是看它掛在茶碗邊上的,掛的這個水痕快慢。你水痕出現的早晚是決定你的勝敗的,你水痕出現得越早,你的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為勝。鬥茶就是咱倆喝完茶一看,你這出了,我這還沒出呢,你輸了,我贏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邊,久久不散就稱之為〃咬盞〃,這都非常專業。但是我們從生活中可以比較,什麼啤酒好啊?一定是掛杯的好。你啤酒一倒一點沫不起,那肯定是昨天開啟讓人喝了兌了水了,肯定是這樣。啤酒的好壞跟這個好像有一點類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點掛杯,白沫,這是它的一個標準。

宋代蔡襄在《茶錄》裡是這樣有一段記載,他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他說的〃熁之久,熱難冷〃,就是說的〃熁〃是烤一烤。過去喝茶很講究,要熱杯,這個杯事先就要熱。我們現在是甭管多涼的杯子,把茶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