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根據1898年制定的聯邦憲法規定,首都所在地要得到 2/3的人民
投票贊成,經各州批准方能確定。新南威爾士利用這一點堅決要求聯邦首都
設在他們的境內,否則不批准憲法,其他各州只好同意,條件是不能把悉尼
作為首都。維多利亞州提出在新首都未建成前要以墨爾本作為聯邦政府的所
在地。由於這樣的爭吵,聯邦憲法關於首都規定了這樣一條:“ (首都)將
設在新南威爾士州,距離悉尼不少於100英里”。首都具體地點的選擇由新
南威爾士立法議會去完成,他們推薦了許多城鎮,爭論多年,最後確定在今
堪培拉①。這原是一個大牧羊場,距悉尼飛行里程238公里,距塔斯曼海約
112公里。首都佔地面積1513平方公里。首都的建設於1913年3月13日正
式舉行開工典禮。首都建設總監是伯利·格里芬。經過十四年的曲折,1927
年,首都基本建成,因而政府機構正式遷到這兒來。剛遷來時,該市人口只
有5000人,到1947年時,也不過是1。6萬人,人口增長得十分緩慢。50—
60年代,孟席斯政府大力發展首都建設,於是人口迅速增加,約有10萬人。
1927年5月19日在新建的國會大廈前面,約克公爵②正式宣佈堪培拉為澳大
① “堪培拉”一詞是澳洲土人語言,其義有三:1。會面的地方;2。莫倫格魯河河灣;3。女人的乳房。
② 即後來的英王喬治六世。
利亞聯邦的首都。
應指出的是,布魯斯—佩季政府利用立法手段和國家機器嚴厲鎮壓那些
被它認為是製造動亂的工人群眾。1923 年,維多利亞發生了警察大罷工,1925
年發生了曾使沿海港口癱瘓的海員大罷工。布魯斯—佩季政府鎮壓了這兩次
大罷工,對海員工人大罷工的鎮壓措施尤為嚴厲。總理命令警方把那些參於
罷工的不是出生在澳大利亞的人強行押解出境。1927 年,聯邦政府決定徹底
改革仲裁法,並於1928 年修改了仲裁法。新的仲裁法規定了若干項處罰參於
罷工的工會及其領袖的條款。因仲裁法過於嚴厲而又是針對工人群眾的,引
起人們的強烈不滿,於是,1929 年就這個問題發生了尖銳的黨派鬥爭。
與仲裁法有密切關係的是工資立法問題。鬥爭的雙方是以政府,即國民
黨和鄉村黨為一方,以工黨集團和休斯集團為另一方。布魯斯政府要求把仲
裁立法交由各州政府去管理和執行,聯邦政府再不予以過問。反對派則認為
中央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要仲裁立法。關於仲裁法問題在眾議院進行了表
決。投票結果,三位政府的支持者倒向以休斯為首的反對派,議長表示不參
加投票,於是雙方勢均力敵。後來,由於國民黨議員馬克斯倒向反對派,於
是政府失敗了。
在這場鬥爭中,工黨重新團結起來,透過長期的鬥爭考驗,工黨培育出
新的有威望的領袖斯卡林,因而工黨便團結在這位新領袖的周圍。這就是工
黨重新執掌政權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況且從1927 年起,澳大利亞經濟出現了
不景氣,1929 年又被捲入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旋渦。從1919 年到1929 年十年
間,澳大利亞的外債增加了2。25 億英鎊,這已引起國內各階級的憤懣,鎮壓
罷工又失去民心,因而1929 年布魯斯政府因仲裁法而在國會中的失敗就成了
它垮臺的導火線。
六、工黨重新執政與內部分裂
1929 年,澳大利亞進行大選,在大選中,工黨擊敗了國民黨和鄉村黨的
聯合陣線,1929 年10 月22 日重新執政,從而結束了十三年的在野黨地位,
斯卡林出任聯邦政府總理。詹姆士·亨利·斯卡林,1876 年生於巴拉臘特,
出身鐵路工人家庭,受正規教育甚少,靠自學成才,曾在雜貨店當過徒工。
1903 年參加工黨,1906 年當選州議會議員,並且是澳大利亞工人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