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外長D。C。 斯賓德在1950 年科倫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援助亞洲
國家的計劃,即著名的“科倫坡計劃”。科倫坡計劃有種種不是之處,但它
對澳大利亞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極大地衝擊了白澳政策和種族主義思想,
甚至比孟席斯總理還保守的A。R。 道納移民部長都受到了反種族主義的影
響,他對舊移民政策的態度有了新的變化。1958 年他竟然向國會提出廢除臭
名昭著的默寫考試法案的動議。這樣,“白澳政策”受到了一次衝擊。
不久,這種變化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廢除白澳政策的新呼聲。這表
現在墨爾本大學建立了移民政策改革小組。該小組對移民狀況進行了調查,
出版了小冊子,宣傳用有限制有選擇地從亞非國家接受移民的政策以取代白
澳政策。墨爾本大學講師肯尼斯·利韋特是移民政策領導小組的領導人。在
50 年代,他領導移民政策改革小組多次進行有關移民問題的民意測驗,測驗
的結果詳見下表:①
年代主張禁止有主張允許有色無意見
色人種入境%人種入境%%
1954 61 31 8
①
RusselWard,TheHistoryofAustralia(1901—1975),HeinemannEductionalBooksLtd,Melbourne,p。318,
1978。
1956 51 42 7
1957 55 36 9
1958 45 44 11
1959 34 55 11
移民政策改革小組的調查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白澳政策已不得人心,勢在
必改。但從確立白澳政策到這時已有六十年之久,種族主義情緒根深蒂固。
在種族主義情緒嚴重存在的條件下,將其徹底廢除,還需要時日,也需要鬥
爭。
在整個60 年代和70 年代初又在兩個問題上戰勝了種族主義。一個是關
於巴布亞自治問題;另一個是關於澳洲土著人的公民權問題。這兩個問題的
解決為70 年代工黨政府廢除白澳政策奠定了基礎。
1962 年7 月,聯合國託管地委員會在細緻地研究了巴布亞紐幾內亞問題
後提出了一個報告。報告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自治進展情況過於緩慢,嚴
厲譴責了澳大利亞政府“頑固地堅持漸進主義政策”和在酒法方面的種族主
義歧視政策。報告要求澳大利亞政府到1964 年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建立起100
名議員的國會和一所大學,而且議員要由選舉產生。這些要求使澳政府大吃
一驚。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澳大利亞政府立即行動起來,1962 年修改了酒
法;廢除了酒法中白人和黑人區別對待的條款,建立起一個調查該託管區三
級教育狀況的委員會。1963 年中期,澳大利亞國會透過有關巴布亞紐幾內亞
立法會議擴大許可權和建立議會的決議。決議規定立法會議對託管區行政長官
有諮議權。決議還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議會如何組成做了詳細的規定:議會
由64 名議員組成,其中的44 名由擁有選舉權的成年人普選產生,10 名由非
土著人選舉產生,另10 名為官方指定的議員。於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自治
程序得以加速,澳大利亞政府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當地居民(土著人)亦比過
去重視得多了。
但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完全自治,還有一段歷程。到1964 年6 月才選
出本地的議會。顯然這是巴布亞紐幾內亞這塊託管地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
進步的速度,即自治的程序在聯合國託管地委員會的心目中,甚至在世界輿
論的心目中太緩慢了,因此,澳大利亞政府,尤其其領土部長G。E。 巴恩斯經
常受到聯合國託管地委員會的批評。該委員要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建立政
黨,要立即取消10 名白人議員和另10 名指定的議員。委員會的這一要求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