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4 / 5)

小說:澳洲史 作者:花旗

工作亦進展順利,如 1918—1919年,國民

收入總值為3。58億英鎊,到 1928—1929年上升為 7。68億英鎊。與此同時,

國民按人口平均收入也有所提高,從1918—1919年度的86英鎊上升至 1928

—1929年度的121英鎊。再以畜牧業產值言,1918—1919年為10160萬英鎊,

1927—1928年為1。12億英鎊,也有相當幅度的增長。農業總產值也有所增

長,1918—1919年為5900萬英鎊,而1928—1929年為8950萬英鎊。

戰時服役軍人數十萬,戰爭結束後,復員和安置退役軍人是一項關係國

家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聯邦政府對這項工作十分重視,決定由

中央統一辦理。澳大利亞採取了安置復員軍人同墾殖荒原相結合的方針,即

把安置復員軍人同發展農牧業經濟結合起來。首先將各州大批荒地分別劃定

墾殖區域,確定退役軍人的具體去向,並在退役軍人中進行鼓動宣傳工作,

鼓勵他們去墾荒;其次,中央政府採取各種辦法籌措安置經費,決定在安置

工作上,不惜耗用巨資;再次為退役軍人舉辦短期技術訓練班,進行就業技

術教育。當時每個士兵送往內地墾殖所需費用在1000澳鎊以上,其中包括水

陸交通、建築房屋、技術培訓、安家、購置生產工具、牧畜等費用。此項工

作從1918年開始到1925年結束,共辦理此種退役軍人達34955人,耗資

35001941澳鎊以上。

戰時因耗資鉅萬造成貿易上入超甚巨,黃金與外匯幾乎枯竭。加之,國

家銀行與商業銀行所採取的外匯匯兌政策不一,影響了國家金融的穩定,損

害了對外借款的信譽。這樣造成了聯邦與各州財政危機,嚴重影響了國家經

濟的恢復與發展。聯邦政府採取了有力措施以擺脫困境。第一,1924年頒佈

《銀行法案》。法案明確規定聯邦銀行為國家的中央銀行,統一對外匯兌政

策。第二,鼓勵農牧業生產,獎勵各種產品出口,採取各種辦法開闢國外貿

易,以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這兩項政策不僅促進了外匯收入的增長,而且

招來更多的英國信貸,改善了國家財政狀況,增強了經濟實力,從而推動了

戰後經濟恢復工作。

戰後,澳大利亞仍強力推行“白澳政策”,不僅如此,工黨政府藉口保

證工人階級較高生活水平甚至強烈反對大規模移民的方針,故戰後移民速度

十分緩慢,從1921年到1925年共移民172323人。到 1930年,澳大利亞全

國人口約 650萬人。

澳大利亞作為英屬自治領,其移民政策深受英帝國移民政策的影響。一

戰迫使英國停止向海外移民。一戰結束後,英國為減少過剩人口和維持社會

安定,迫切要求向海外移民。早在1917年英國皇家自治領委員會就有關海外

移民問題寫過一個報告,報告指出,為了有效地利用帝國境內的資源,需要

大規模地把勞動力從帝國的心臟地區移到帝國外圍國家去,即自治領去。這

時丘吉爾還提出“帝國人口再分佈”的論點。1921年,帝國會議表示支援資

助移民計劃,並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1922年,英國國會根據1921年帝國

會議的精神制定並透過了《帝國移民法案》。法案規定,英國政府和各自治

領政府為實施彼此同意的資助移民方案,要平均攤派經費。在實施的第一年,

英國提供150萬英鎊,以後每年提供300萬英鎊。各自治領要提供移民居留

地和墾殖的土地。

澳大利亞在執行《帝國移民法案》時採取極為審慎態度。澳大利亞聯邦

政府同英國政府達成協議,再和西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等州政

府協商,同時對申請移入澳洲的人員的素質進行嚴格審查,如發現不合乎在

澳大利亞墾荒條件者,則拒絕接受,不準其登船。經審查合格者,則頒佈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