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作動力,採用自動紡紗機和自
動織布機,這樣便降低了成本,增強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毛織品再也
不是什麼奢侈品了,需求量迅速大增,反過來又推動了英國機器毛紡織工業
的擴大。這樣,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牧羊業所生產的羊毛已遠遠滿足不了英
國多次擴大的近代化毛紡織工業的需求。再者,澳大利亞東部地區適宜進行
大規模的養羊業,有一片長以千公里計的大牧場,降雨量適中,不致引起羊
蹄病。這裡地處南緯35—25 度間,氣候溫和,既沒酷熱,也沒有歐亞大陸上
的嚴寒。
這些優越的天時地利的條件促使澳大利亞養羊業迅速地發展起來,到19
世紀30 年代,大批的羊群出現在東澳大利亞和範迪門。
養羊業作為澳大利亞的一個主要經濟部門的出現,引起了英國資產階級
的重視,改變著或改變了他們對這個流犯殖民地的觀念,從這時起他們意識
到澳大利亞不僅僅是一個流放犯人的殖民地,而且有可能成為一個提供原
料、進行投資和銷售工業品的場所。因此他們開始把大批資本投資於這裡的
細羊毛生產。這一時期,不少擁有鉅額資本的資本家也移民到這裡,經營牧
羊場。
這樣,出現了史家所稱之“牧羊業大躍進”(th Great SguattingRush)。
牧羊人隨著日益增多的羊群逐水草向內陸推進,距離東海岸越來越遠,規模
巨大的牧羊公司和牧場像雨後春筍般地相繼出現。牧羊業的發展還可以從羊
毛出口逐年迅速增長看出來。1810年開始出口羊毛,出口額僅為167磅,第
二年(1811)就猛增1000餘倍,出口了17。5萬磅,真可謂“大躍進”,到
1830年上升到近200萬磅(1967 309磅)。
畜牧業的大躍進,在頗大程度上推動了澳大利亞社會的進步。澳大利亞
著名學者漢考克(Hancook)教授說:“羊毛使澳大利亞成為一個有償付能力
的國家,並最後成為一個自由的國家。”從此,澳大利亞開始被稱為“騎在
羊背上的國家”。
畜牧業的大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許多困難。距離東海岸愈遠,
愈荒涼,愈缺乏水源,還經常遭到土著黑人的襲擊和叢林盜匪的搶劫。由於
沒有道路,運進食品,運出羊毛,尤其把羊毛從收購站運到港口極度困難,
因為那時羊毛多半是由私人託運到英國去銷售。1825年至1827年持續三年
大旱,羊只大量死亡,出口的羊毛下降到最低點,因而出現畜牧業危機,許
多牧羊場倒閉。但是這些困難都被開拓者所逐一克服了,因而迎來了19世紀
30年代的畜牧業的起飛。
農牧業的出現與發展以及白人人口的增長,為其他經濟部門的產生和發
展創造了條件,其特點在民族農牧業的基礎上出現了民族工商業。到1807
年,新南威爾士出現了陶瓷廠、制帽廠、製革廠、釀酒廠、製鞋廠、成衣店、
白鐵店、木材廠、麵粉廠以及煤礦、石灰窯、制磚廠。。。1819年又出現了
銀行,如悉尼儲蓄銀行和新南威爾士銀行。1820年以後工業有了新的發展,
其中最突出的是塔斯馬尼亞(範迪門)成了造船工業的中心。
對外貿易也發展起來,1826—1830年,年平均出口額達15。3萬英鎊,
進口年平均額為58萬英鎊。這時出口主要產品還不是羊毛,而是海豹皮、鯨
油和木材,但自1820年以後,羊毛出口值在出口總值中的比例逐步增多。
總之,到1830年,澳大利亞這個流犯殖民地逐步形成了與殖民地相對立
的民族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畜牧業是民族經濟的典型代表。
三、塔斯馬尼亞殖民區的建立
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養羊業的發展,擴大了殖民地範圍,移民的增
多又導致開闢出一些新的地區。內陸探險又發現了一些新的可供發展牧業和
農業的地區。所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