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採用活塞式發動機的直升機雛形早在1907年就試飛成功了,然而要將它真正武器化那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要走,最根本的影響還在於其發動機上,常規的活塞式發動機不僅功率不足,且震動大噪音高,舒適度奇差,因此真的算不上是一款好東西。
設計引數出來之後,陳曉奇大失所望,這樣的傢伙怎麼看都不是陸航需要的空中武器,特別是在螺旋槳時代,大部分能夠做到低空低速俯衝的戰鬥機要比它好用的多了,除了民用之外說不上有什麼好價值。不過,這些人倒是把他的一些淺薄知識都考慮進去了,比如說三葉螺旋槳、後部尾槳等等,都算提前完成了第一代直升機的主要結構。但是軍用化,顯然不足夠。
在他的嚴厲要求下,設計組不得不開始考慮發動機的問題,一臺大功率的先進發動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說掛載,比如說升限和穩定性,以及發動機壽命等等,他們最後將目光放到了動力研究部門剛開始沒多久的渦輪軸發動機,那種設計比功率高得多的發動機,或許能夠提供瘋狂的老闆需要的那種可以攜帶機關炮、火箭巢,能夠對裝甲部隊進行低空打擊和步兵支援的帶有凱夫拉防彈裝甲的玩意,那麼大的載重,不是現在的活塞發動機能給出的。所以,這一代勉強做民用的傢伙就被放在了第二線,第一線必須要對準了軍事用途,不管他看起來有多麼優秀。
與他們碰到了相同命運的還有另一個部門…研究燃氣輪機—噴氣式發動機的部門。他們的起步是非常艱難的,在缺乏冶金學和空氣動力學支援的年代,光有空想解決不了問題,一直到1930,幾乎與德國人漢斯馮奧海因同時獲得了這方面的專利,又透過小克虜伯將年輕的漢斯馮奧海因請來加入到發動機研究團隊中,中德智慧合作的結晶在三年後得出了累累碩果。
第一代噴氣式發動機研究成功了,但是在使用上,中國人和德國人開始各自幹各自的了,這種已經被很多人意識到可能改變空戰模式的新動力必定是突破性的大發現,太早的將它宣揚出去絕對不是個好主意,而且從設計成功,到真正能夠實用化恐怕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更加關鍵的,為這種速度極快的發動機提供什麼樣的機身設計,誰都沒有經驗,畢竟在1933年,還沒有人能夠將活塞式發動機的速度推到極限。
唯一對未來戰鬥機外形有印象的陳曉奇當然不能表露出任何的先知先覺,曾經一時衝動畫出來的後世先進噴氣式戰鬥機的外形構圖早就被收拾起來了,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才放出來一種極其成功的模型21。
這並不是說陳曉奇在做春秋大夢,實際上他很清楚在未來十幾年中,噴氣式戰鬥機都不會是主角,技術積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驗證,而戰鬥機這玩意,在解決了發動機之後,氣動佈局往往才是決定性的
素,所以,他這個時候並不著急很快就搞出來,但他T3想自己的手下還按照舊有的路線一步步的往前蹭,他沒有那麼多錢和時間來犯錯誤。既然能夠想辦法越過那麼多的障礙,為什麼不跳躍過去呢?
噴氣式發動機,就初期而言,不外乎機頭進氣、機腹下進氣和機身兩側進氣結構,單發雙發之類,後掠翼、大三角翼等等他說不清的變化。總而言之,要想將這種發明武器化,他不在乎拿出十年來一步步的完成驗證提升,但是他決不允許中間一次次的做無用功。
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究對德國人是保密的,兩家誰都打著這樣的主意,特別是希特勒上臺之後,這個天才的狂人用他的奇特手段在想辦法將德國的重新武裝光明正大的搞起來,如此導致的中德技術合作前景逐漸暗淡,一些合作專案逐步的在收縮,既然誰都不想把底牌拿出來,那麼保守一點有什麼不好?
所以陳曉奇發壞,表面上命令動力研究部門在此基礎上加大燃氣輪機,特別是發電廠、輪船用燃氣輪機的設計發明,爭取在未來五年內拿出第一款實用性大功率高透平率燃氣輪機設計,投入到工業生產中。
至於說已經有了成果的渦輪增壓技術,那就是秘而不宣的玩意了,這種在航空、航海、大型機車方面所需要的發動機中都有著重要作用的先進技術絕不外傳,寧可晚點使用也要保密,必要的時候這是可以用來發大財的!
大空軍建設的根基紮好之後,另一個極為關鍵的海軍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略遜一些。作為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偏偏又耗資巨大的昂貴兵種,陳曉奇沒那麼多錢去支援日本那樣的超大規模海軍,目前為止,他遍佈全世界的產業,加上齊魯商會的中國資本,加上南洋蘭芳共和國的新興力量,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