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工事,這樣的情況反映到荷印軍指揮中心,便愈加坐實了他們的判斷,這裡的叛軍沒有足夠的準備,他們沒有重武器火力,不能威脅到艦隊,也不可能固守海防,這樣一來,便好對付多了。
蘇門答臘島與婆羅洲又不同,這裡有足夠多的土著人基礎,華人在這裡是真正的少數派,有沒有太過長的展時間供他們建立穩固的大後方,在這裡驟然起的起義也好,反叛也罷,都是無根之木,必定成不得大事,要解決他們,只要將海港控制了,狹長的海島想要封鎖還是很容易的。
“風波一定會波及到這裡來,不管華人怎麼防備,終究架不住數十萬甚至更多的瘋狂土著人的攻擊,他們的基礎會亂,他們的補給會斷掉,他們的行蹤無處可藏,他們就算撤離城市藏入山林,那也只是苟延殘喘,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為了堅定荷印軍此次軍事行動的決心,範迪賽親臨戰場,沒有像往常一般蹲在戰艦上遙控指揮,他直接上岸深入前方指揮部,與高階軍官們打氣助威。
一次登陸戰,兩次空戰,一次圍困戰,將最大的一波荷印軍精銳給整垮吞噬,剩下來的人底氣沒有那麼足,信心沒有那麼高,但在確定這些叛軍一定肯定沒有重兵器沒有巨量民夫幫助,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堅城可守,他們才恢復了必勝的信念,卻渾然不覺祖先們的戰鬥精神早已經在他們數十年的安逸生活中消磨殆盡。
在範迪賽而言,他們其實都是一群哀兵了,如果在這裡再次戰敗的話,後果不言而喻,他們都沒有什麼下場可言,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的陷落已經為荷蘭殖民統治敲響了警鐘,如果蘇門答臘島再次戰敗。那麼敲響的將是他們的喪鐘。
“我們跟叛軍的數量相當,他們有至少兩千人的正規軍,和八千人地臨時武裝,全都裝備有新式步槍,可能有機槍和迫擊炮。但肯定沒有重炮,即使最小口徑的大炮也沒有,棉蘭城沒有城牆壁壘,這裡的種植園也不存在大規模的叢林可供隱藏,可以說。叛軍可供利用的有利條件沒有多少。”範迪賽揮舞著手臂,目光炯炯地看著軍官幕僚們表他的看法。
“再看我們這裡,我們的先頭部隊是一萬名裝備精良的精銳軍人,擁有偵察機高空支援,擁有戰艦近海支援。更擁有大炮和重機槍,無論從哪一條來看,我們都是佔據絕對優勢的。中國人有一句話我認為很有道理,叫做天時地利人和,有了這三樣什麼都做得成。我們可以看到。這三樣地優勢都在我們這邊,所以我認為我們一定會勝利!”
高階軍官們,清一色的都是荷蘭人,土著人只能當下面的底層小官,還都是隻能管他們土著人士兵,這種決定性的大事根本不管他們的事,因此這裡不會有別地聲音。
但是這一次範迪賽的信心並沒有激起多少興奮的目光,已經接連遭受多次失敗的軍官們都有些萎靡不振。更糟糕的是。參謀長這時候說出了很多看似公正,實則不容樂觀地情報:“先生們。根據我們最新得到的情報,我們要面對的叛軍其中部分很可能來自加里曼丹島。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在廖內省工作過的石油工人,他們曾被懷疑受過基本軍事訓練,紀律性非常好,武裝起來的話,土著人將不能跟他們對抗,因此我們不能指望這裡的土著人會起到多大的作用。不過,好訊息是,這裡的華人數量很少,從廖內省到亞齊省之間,華人總數不到十萬人,大量分佈在叢林種植園和鋸木廠以及石油產區內,沒有跡象表明他們之中有軍事化地苗頭。另外,棉蘭地華人將不會提供幫助給那些叛軍,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將是一場擊潰戰,接下來我們將面對漫長的圍剿時光。當然了,這一片地區域我們是熟悉的,所以,勝利地籌碼在我們手中。”
總督大人制定的策略,最終目標是藉助外島的土著人力量將華人反叛的根基清理乾淨,在沒有了民眾基礎的蘇門答臘島,單純的叛軍是很難活得下去的,這裡有上千萬的土著人存在,這些人哪怕有十分之一配合荷蘭人的軍事行動,一切都不是問題,況且,在112年前的亞齊征服戰裡這一片荷蘭人摸得太清楚了。
“一戰擊潰他們!勝利是屬於我們地!”範迪賽這樣告訴軍官們。也這樣告訴自己。
棉蘭城外。不到十天時間裡。佔領軍挖掘出來將近一百公里總長地壕溝。從離城五公里到離城五百米。寬廣地地域上。橫七豎八地戰壕和隆起地機槍巢防炮據點比比皆是。遍佈棉蘭地種植園裡什麼工具都有。遍地是地樹木和鬆軟地土地給施工帶來極大方便。他們乾地不費什麼力氣。
荷蘭人地情報不夠準確。實際上這裡地華人武裝只是停留了一萬人。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