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欠東風。何善衡買下中環 消防局側的舊樓,擬建未來的恒生銀行大廈。 1960年1月1日,恒生銀號改名恒生銀行。次年,22層的恒生大廈落成, 外牆採用玻璃幕牆和鋁材,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材料。銀行物業是銀行信 譽的標誌,恒生一易名就不同凡響,令同業刮目,反觀一些開辦多年的銀 行,仍是錢莊銀號的格局。 銀海行船,有風有浪,這對恒生銀行,既是挑戰,又是考驗。

… 頁面 56…

第三十四章滙豐銀行攫金掘銀傲群雄 滙豐銀行大班,地位可以與港督比肩。港府、滙豐,一個秉掌政權, 一個緊把財權。半數以上的港市都是透過滙豐發行的,滙豐處於準中央銀 行的至尊地位。有人認為滙豐如此榮耀,全憑港府的寵幸。這話只說對了 一半,另一半緣由,可透過滙豐大班桑達士、沈弼等人的作為,窺見一斑。 英資銀行和真他外貿銀行 在香港的開業銀行,可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總行在香港,即香港當地註冊的銀行。1989耳共31家,其中英資銀行兩 家、中資銀行6家、當地華資銀行23家。 第二類是總行不在香港,即非當地註冊的銀行在香港設立的分行。1989年共134 家,佔總數的81。2%,其中9家來自內地,其餘均是外國銀行 (包括英國)設立的分 行。 習慣上把香港銀行分為:英資、外資,中資、華資四大類。先介紹前兩類: 香港的英資銀行,主要以滙豐銀行 (包括其集團)和渣打銀行為代表。英資銀行 在香港銀行體系中居於壟斷地位。儘管美、日、歐等國際性大銀行紛紛來港,銀行數 遠遠超過英資銀行,但英資銀行在金融市場的地位並未動搖。 滙豐與渣打在港的分支機構在1988年分別為383家和118家,兩行加起來共501家, 佔香港銀行分支機構總數的35。86%,而它們的存款約佔香港存款總數的一半。英資 銀行在香港全融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市場活動的中心。這是由於:一、資 歷深,都有100多年曆史。二、有特權,它們一直受到香港政府的特殊支援,享有發 行鈔票、代理政府財政、參與其若干金融決策和管理等中央銀行的特權。三、善管理, 兩行不斷創新,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四、信用佳,它們在經營活動中始終把信譽放第 一位。這幾個因素,使它們能立於不衰之地。它們一方面在香港賺了大錢,一方面也 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穩定金融市場作出一定的貢獻。 其他外資銀行包括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多家銀行。它們大多數在世界500家大 銀行中排前100ft之內。這些銀行以美。日、歐、澳為主,其中以美、日銀行最強大。 1989年,香港有美資銀行20家、日資銀行30家。這些銀行大多是1978年香港對外資銀 行開放 (60年代銀行危機,曾一度禁止外資銀行來港開業)以後進來的。日資銀行來 港雖遲,但來勢兇猛。美資銀行集團則在金融創新方面居全港金融業領先地位。香港 之所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些國際壯大銀行功不可沒。 各個時代的香港人,誰不知滙豐銀行? 早期的滙豐大廈,座落在瓦特萊街 (Wardley Street),這是一幢揉合 古代雅典風格的英桔蘭建築,巨大挺拔的立柱,正簷呈三角形。瓦特萊街 如今已從香港地圖上消失,它是連輟大會堂舊址與今日滙豐大廈的一條小 街。 1935年10月,位於現址的12層的滙豐大廈建成。這是當時香港的著名 建築,造型成品字形,氣勢宏偉,視野開闊,可直眺維多利亞港與九龍, 離皇后像廣場及遮打花園僅數步之遙。日治日期,大廈曾一度作為日本的 總督府。 到本世紀70年代,香港大廈森林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尤其是中環, 高樓大廈可與紐約華爾街媲美。位於皇后大道中1號的滙豐大廈漸成小矮

… 頁面 57…

人。1981年,滙豐拆去舊廈建新廈,請來英國著名現代派建築大師福斯特 設計。 這是一幢造型別出心裁、類似石油鑽井臺式的銀灰色建築物。新廈未 用鋼筋混凝土,全部鋼結構,巨大的鋼管鋼樑在國外預製,運到香港拼接。 骨架內是透明的玻璃幕牆,無視線阻擋。樓高48層,樓頂可泊直升飛機。 新廈於1986年正式啟用,造價50億港元,被國際建築學會評為世界十大傑 出建築之一,堪稱21世紀藝術精品。 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