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決定暫且與曹操講和,畢竟打仗要想取勝不是靠心中憤怒,而是要百般權衡謀劃才行。
韓遂見馬超答應,便遣楊秋為使,往曹操營中下書,言請和之事,畢竟馬超麾下馬岱、龐德皆恨曹操,做不得使者。
曹操見了楊秋詢問一番,並不馬上答應,而是略微沉吟道:“你且回營,我來日遣人回報。”
楊秋辭去之後,荀彧便問曹操道:“主公之意如何?”
曹操一笑反問荀彧:“不知文若何意?”
荀彧道:“適才聽楊秋之意,韓遂已無戰心,馬超尚在猶疑,二人並不齊心。所謂兵不厭詐,主公可假意許和,然後用反間計,令韓、馬二人相疑,則一鼓可破也。”
曹操大喜道:“天下高見多有相合。文若之謀,正是我心中所想。”笑罷遣人回書道:“你若還我長安、潼關之地,我便退兵。”
馬超得書之後眉頭緊鎖道:“曹操要我退兵還其地,豈可答應?”
韓遂見書道:“曹操若用奸計詐和,必然爽快答應。如今索要其地,定是真心求和。有道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依我之見,曹兵渡河之後,潼關已不可守,不如還與曹操,我等退守長安。如此一來,我等得了長安,曹操得了臉面,兩全其美。”
馬超以為韓遂所言不錯,便又命楊秋下書。曹操本是詐和,討價還價只是為了逼真而已。這次得了回書,便教士卒搭起浮橋,作退軍之意,只是故意延緩速度。
曹軍假意退卻,馬超卻不知情,只當曹操真的退兵便與韓遂商議退兵之事。馬超道:“曹操雖然許和,但奸雄難測。若大軍一擁而退,其隨後追殺,我等受制矣。依我之見,不如叔父與我輪流調兵,徐徐而退。今日叔父向曹營防備,我軍稍退。明日我軍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