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抻牽�綰尾幌玻俊�
魯肅聞言嘆道:“孔明先生果然高見,曹操中計殺了蔡、張二將,已然換了樂進、李典為水軍都督。”
龐統笑道:“曹操被一時瞞過,必然已經省悟,只是不肯認錯。李典、樂進雖說知兵,卻不通水戰。曹操水軍落到二人手中早晚送了性命。”
魯肅問道:“二位先生可知都督如何用計離間蔣幹?”
諸葛亮、龐統雖說智謀超群,但畢竟不是神仙,怎麼可能知道細節?二人只能將自己心中的離間之法說了出來,無非就是拐彎抹角讓蔣幹得知蔡瑁、張允投靠江東,與周瑜的計策大同小異,卻不完全相同。
魯肅聽了二人的離間之法也覺得不錯,但是都沒有周瑜的計策巧妙,心中不由得意。突然他注意到南燁一直沒有開口,如同木雕泥塑一般,便問道:“國師未卜先知,可能算到我家都督如何用計?”
南燁一直不說話就是擔心被這些智力90以上的牛人繞進去,沒想到魯肅卻不放過自己。只好言簡意賅的說道:“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諸葛亮、龐統皆不知南燁這歇後語是什麼意思,魯肅卻大吃一驚。如今他算看出來了,在座的三人都是人精,各有本領,智計絲毫不比周瑜差。日後與曹操交戰,恐怕還真要用到三人之智。
魯肅探明瞭虛實也不再久留,起身告辭。諸葛亮囑咐道:“子敬在公瑾面前切勿言講我等先知此事。否則公瑾又要尋事害我。”魯肅聞言應諾而去回見周瑜,把事情訴說一遍。
周瑜聞聽魯肅回報大吃一驚道:“此三人日後必是江東大敵,絕不可留。我當設法斬之。”
魯肅見周瑜又起殺心,便勸道:“國師有恩於江東,都督殺之恐被天下人所笑。孔明與國師親近,恐怕殺之不易。”
周瑜道:“我自有妙計斬之,令其死而無怨。”
魯肅問道:“都督有何妙計?”
周瑜笑道:“子敬休問,來日便知。”
次日周瑜聚將,請南燁、諸葛亮同來議事。周瑜見眾將皆至便道:“蔡瑁、張允已除,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敢問國師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
南燁在周瑜水寨中待了數日,這種簡單問題還能答得上來,便道:“大江之上,自然以弓弩為先。”
周瑜道:“國師所言正和愚意。但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國師與孔明先生各監造十萬枝箭,作為迎敵之用。此乃公事,國師與先生切勿推卻。”
南燁聞言一愣,沒想到周瑜造箭把自己也捎上了。諸葛亮出言道:“都督所託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枝箭何時要用?”
周瑜問道:“十日之內可否造就?”周瑜有意要害南燁和諸葛亮,十日時間已然是最短期限了,只要稍有拖延就會延誤,但是也有完成的可能,這就讓二人推脫不得。
不等南燁開口,諸葛亮便道:“曹軍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
周瑜聽諸葛亮的意思好像還嫌十日太長,心中一喜道:“孔明先生以為幾日可成?”
諸葛亮道:“十萬支箭,五日足矣!”
周瑜聞言大喜,轉而問南燁道:“不知國師需用幾日?”
南燁知道諸葛亮要去草船借箭,他可沒有這個本事,不過南燁卻另有辦法。便道:“孔明先生五日可辦,我亦用五日便是。”
眾將聽南燁和諸葛亮五日便可造十萬支箭紛紛議論,不知二人有何辦法造齊。周瑜也不知二人要如何造箭,便道:“軍中無戲言。國師與先生切莫為了一時意氣胡亂言語。”
諸葛亮看了南燁一眼道:“我怎敢戲弄都督?願立軍令狀,五日不成,甘當重罰。”
龐統見諸葛亮胸有成竹拉南燁下水,小聲提醒道:“國師小心,周瑜、孔明皆無好意。”
南燁算是看出來了,不論是周瑜還是諸葛亮,都不介意在對付曹操的同時坑盟友一把。這與道德品質無關,只與立場有關。只不過周瑜佔據主場優勢做的更加明顯一點,諸葛亮則是顧全大局,並不主動害人,而是選擇推波助瀾。就與周瑜希望曹操、南燁、劉備一同滅亡一樣,諸葛亮也希望曹操、南燁、孫權一同滅亡成就劉備。
聽了龐統的勸告,南燁依然點了點頭對周瑜道:“我願同立軍令狀。”
周瑜大喜,喚軍法官取了文書立下字據,而後對南燁和諸葛亮道:“事成之後,必有重賞。”
諸葛亮道:“今日天色已晚,來日算起至第五日,都督可遣五百士卒到江邊搬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