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28日升學,為第12期學生總隊。下半年因日軍進犯,戰火迫近南京,自8月開始陸續西遷。因抗戰需要,該期學生提前於1938年1月20日畢業於武昌,共計有740人。
第13期:是黃埔軍校南京時期最後一批在南京招收並進行入伍生教育行將期滿的學生。1936年8月招生,9月1日入伍,共計有1490人。入伍生教育即將期滿升學時,因日軍侵犯南京,國民黨軍大潰退,軍校也由南京西行,經江西、湖南、湖北進入四川。1937年11月11日,本期入伍生於廬山舉行升學典禮,共1446人,為第13期學生第1總隊。1938年9月16日畢業於四川銅梁,共計有畢業生1412人。
此外,在南京招考的還有第14期入伍生,分別於1937年10月之後在南京入伍。1938年11月和1939年9月分別畢業於四川銅梁。累計有畢業生2179人。該期入伍生在南京基本上沒有受訓學習,故一般不計入南京時期黃埔軍校畢業生內,而歸入成都時期黃埔軍校。
南京時期是黃埔軍校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南京本校建立以來,開辦計有9期,其中第5期至第11期學生在校畢業,招收了第8期至第13期軍校生。共招收7459人,畢業11000餘人。
南京時期黃埔軍校比較之前後另外兩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反共宣傳更為徹底。黃埔本校時期,為國共合作建校;成都本校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軍校在某些方面有其很大的進步性;南京本校時期,則是自始至終的反共,為國民黨政權培養了不少積極反共的中堅力量。因此,南京時期的黃埔軍校,對研究民國史、國民黨史有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1)
20世紀30年代的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1937年底,日軍佔領南京前夕,黃埔軍校西遷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敗退大陸,校址再沒有離川,歷時長達12年。除短訓班外,有兩期學生畢業於四川銅梁,10期學生畢業於成都。一般說來,在四川銅梁招收入伍升學的學生,統一劃歸黃埔軍校成都時期。這一時期,是黃埔軍校在大陸培訓學生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生的最後一個時期。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成都設立軍校,最早是在1935年,稱謂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成立於10月1日。由黃埔軍校南京本校原教育處長李明灝為分校主任,彭武揚為副主任。1936年4月15日正式開學,1938年1月改稱黃埔軍校第3分校。
1937年底,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大撤退,黃埔軍校南京校本部也緊急撤離西遷。 11月初,黃埔軍校南京本校第13期入伍生於廬山舉行升學典禮後,稱為第13期學生第1總隊。會同錄取不久的第14、第15期兩期入伍生,經過幾個月的行軍,途經江西、湖南、湖北,進入四川,到達銅梁安居鎮,行程計有2000餘公里。軍校在銅梁整訓將近1年,在校學生編為第13期第1總隊、第14期第1、第2總隊和第15期第1總隊。在銅梁,1938年9月第13期第1總隊學生畢業,11月第14期第1總隊學生畢業,1939年9月第14期第2總隊學生畢業。由於此時處於戰爭時期,在校教育很難正規化,特別是學生員額萎縮,軍校撤銷了學生總隊。國民黨政府遷移重慶後,軍校曾有選校址在重慶的動議,但最終因為此時的重慶人滿為患,軍政機關太多,軍校這麼多師生,實在難以找到一塊安身辦學的地皮,只能另外選擇地方。
1939年初,軍校由銅梁遷至成都市區,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併入本校(3月,改設第3分校於江西瑞金)。成都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軍事教育趨於完善。校址的調整:將原成都分校北校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生總隊則分駐西校場、南校場、皇城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宮等地。校務委員作了調整:除原有人選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潛、白崇禧、鄧錫侯、龍雲、餘漢謀、陳誠、張治中等8人。
軍校自遷成都後,先後進行了一些比較大的行政機構調整和人事調整。將原撤銷的學生總隊分別又在第16、第17、第18等期重新建立。1943年,教育長陳繼承調走,由陸軍大學教育長萬耀煌繼任。1944年春,軍校曾代訓兩期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學生。1945年秋,又撤銷總隊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