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時只有少數黃埔生擔任軍官職務,如蔣先雲、賀衷寒、樓景樾、桂永清、鄭洞國等任連級軍官,胡宗南、侯鏡如、陳明仁、關麟徵、左權、石祖德等任排級軍官,大部分只是掛著見習軍官當兵而已。第一次東征後,隨著革命隊伍的擴大,黃埔生所任職務逐步晉升。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共產黨員被迫退出國民革命軍,黃埔同學會的骨幹迅速控制了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工作,曾擴情由團黨代表升任第20師政治部主任,成為黃埔生中的第一個師級軍官。不久,酆悌也升任第1軍第1師政治部代理主任。與曾擴情、酆悌同時任團黨代表的鄧文儀、賀衷寒,因先後到蘇聯學習,而錯過了這次晉升的機會。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在東征中表現突出的孫元良拔得頭籌,榮任嫡系第1軍第1師第1團團長。同時回粵軍任職的範漢傑異軍突起,任第4軍第10師第29團團長。團長在當時的國民革命軍中是個耀眼的職位,從北伐時任團長的名單就可知道其職位的重要,薛嶽、蔡廷鍇、餘漢謀、蔣鼎文、衛立煌、徐庭瑤、陳繼承、黃琪翔、戴戟等,在那時也不過是個團長。
最幸運的是時任第2團副團長胡宗南,部隊剛出徵,該團團長倪弼在緊急時刻無法隨部隊行動,胡宗南得以晉補第2團團長。之後不久晉升團長的還有李延年、鄭洞國、桂永清、蔣先雲、王世和、俞濟時,同時任團級職務的還有團黨代表李默庵、王爾琢、李漢藩等,團參謀長顧希平、周士第、侯鏡如等。蔣先雲是同時受到毛澤東和蔣介石喜歡的“黃埔三傑”之首,在二次北伐中壯烈犧牲,追贈少將。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從蘇聯回國的鄧文儀在政變後升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少將副主任兼代理主任;北伐中英勇作戰的團長範漢傑被蔣介石任命為浙江警備師師長,成為黃埔生中的第1個師長;而同時的團長孫元良卻因在北伐中潰退被免職,蔣介石惜其才把他送到日本學習,此後的孫元良就像是中了魔咒似的,戰績一直不佳,屢戰屢敗屢逃,他在離開大陸前一直呆在黃埔生晉升的第二梯隊中,再難名列前茅。孫元良的“官運”雖然不暢,但他也許是因禍得福,在與激烈爭鬥的官場遠隔一段距離後,也落得了半輩子的心地清閒,他是惟一一個活到21世紀初紀念母校80華誕時的黃埔一期生。
第十章 軍神將星(8)
1927年8月龍潭戰役時,胡宗南升任第1軍第1師副師長。戰後蔣介石被迫下野,胡宗南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朱紹良一起,聯絡時任初級軍官的樓景樾、李延年、關麟徵、李默庵、丁炳權、李樹森、陳武、王敬久、黃傑等黃埔同學,極力抵制李宗仁為首的桂系,堅決擁護蔣介石東山再起,蔣介石最終得以復出,黃埔生從此受到蔣的重視。作為回報,蔣介石先後晉升胡宗南為第1軍第22師師長,樓景樾任代理第2師師長(樓是浙江諸暨人,1931年任警衛第1師師長,副師長是俞濟時,樓如果不是身弱多病,前途不可限量),李延年任第2師副師長,王世和(蔣介石的表弟,首任侍衛長)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總隊長。一批“黃埔系”出身的旅長、團長也先後新鮮出爐。
抗戰期間,黃埔軍校教育長陳繼承、政治部主任鄧文儀在軍校舉辦的運動會上。1932年底,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國民黨特務組織復興社正式成立,胡宗南、賀衷寒、酆悌、滕傑、桂永清、康澤、鄭介民、彭孟緝、曾擴情、潘佑強、周復、戴笠、鄧文儀、袁守謙成為組織骨幹,號稱“復興十三太保”,主掌政治工作並控制國民黨的政訓系統。其中滕傑(黃埔第4期)是第一任書記長,起步很高,可是後期表現平平。賀衷寒是復興社發起人,第二任書記長,後長期擔任政訓工作,是國民黨軍政治工作的旗手,官位至國民黨中央執委常委。鄧文儀以寫拍蔣介石馬屁的文章得到晉升,官至戰區政治部主任、國防部新聞局長。此3人去臺灣後均未受重用。酆悌是第三任書記,抗戰時長沙大火,蔣介石丟卒保車,被判死刑。康澤是第五任書記長,官至軍委會政治部第二廳廳長、第15綏靖區司令,後被俘,1963年第四批特赦。曾擴情在任成都城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時被俘,1959年因其曾在西安事變時主張蔣介石抗日,有功而得以首批特赦。
桂永清和彭孟緝較早離開了政訓系統。桂永清抗戰勝利後進入海軍,出任副總司令,不久升任海軍總司令,以加強中央對海軍的掌控。1949年指揮戰艦27艘和其他船隻計15萬噸安全撤至臺灣有功,此後桂氏的經歷極富戲劇性,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