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勢力只剩下五分之一,劉基這個,銀紫先,祿資政大夫估計和升任知樞密院事卻沒有了大學士銜的丁德興一樣,都是個擺設。
劉浩然接著宣佈,準備在南京、東京、北京三京和江蘇、淅江、安徽三省試行奉議會制度。三京好說,原本行政機構就只有兩級,三省雖然有省、府、縣三級,但是奉議會制度只在縣和省兩級實現,每縣先選出奉議員組成縣奉議會,然後再各縣按戶籍人口多少配額直接選舉出省奉議員,組成省奉議會。按照劉浩然提交的草案,試行的三京三省將取消參議會等行政合議機構,只設行政主官和副官,如布政使配三名參政,知府配三名同知。知縣配三名縣承,他們雖然暫且由上一級任命,但是必須接受奉議會的監督和信任案。主要透過每年各地度支預算稽核和終算稽核,對官員職責的語問和彈劾,以及最終大殺器“信任案”
劉浩然接著給出一份厚厚的文卷,言道:“這是李之明跟蹤上海三地縣奉議會試點的調查報告,大家可以讀一讀,有何建議可呈內閣,也可透過通政司轉呈給聯。奉議會勢在必行,將來還會在省奉議會的基礎上組建奉議院。
大家用心體會一二。”
李善長、了、羅復仁、劉承志等人不由心中苦笑。皇帝陛下除了必、資政院,現在又給各派系開闢了第三處戰場一奉議會和奉議院,以後大家就有得爭了。但是大家又不得不去爭。從草案上來看。省奉議會是牽制省布政司最好的力量,誰要是在一省奉議會里佔據優勢,就可以讓己派的布政使當得舒舒服服,讓他派的布政使如坐針氈。而縣奉議會又是最基層,直接影響到己派在地方上對百姓的影響力,影響選舉省奉議員的成敗。至於準備籌建的奉議院,大家都知道又是一處必爭之地。根據皇帝陛下的草案設想,奉議院雖然在立法、行政監督上不及資政院,但是它握有賦稅和財政大權。你內閣年度度支預算沒有透過奉議院的稽核透過。你一個銅板也不要想花;你年度度支終算沒有讓奉議院滿意,明年的預算你自己掂量著辦;沒有奉議院的透過同意,你內閣不能增收和多開一個銅板的稅。這等於看住了內閣的錢袋子,卡住了內閣脖子,這一招有時候比資政院扯皮還要“狠毒”
但是這奉議會又有點讓各派感覺無從下手,奉議會的奉議員是選舉上來再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權,“奉旨”參議地方財政和預算,監督官吏。可是這選舉該如何選舉?是不是獲得民心就可以了?以前讀聖賢書口口聲聲必稱“民心所向”現在要讓他們實際去操作,這些飽學之士和高才們都心裡沒底了。看來這李道君寫的調查報告必須得仔細研究一二。不過相對其他派系,太平派倒是有點躍躍欲試,李道君也算是太平派系裡的人,調查時也拉了一票太平派同僚去幫手,因此太平派算是對這種“選舉”新方式最瞭解的一派,也算是搶了先機。
接著是皇帝陛下各項提議在資政院透過,自然是順利透過,於是新內閣和各地方官上任,律法修改案開始實行,三京三省奉議會開始試行,邸報上接連的報道讓大明百姓很快從對六一一大案中轉移開來。
劉浩然看著邸報,心裡暗歎道,希望自己這樣的“提議”在將來越來越少。可是他明白,現階段這種提議卻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大明就像是蹣跚學步的幼童,必須有人引導和扶植。
九月二十九日。劉浩然下詔封舊太子劉煥章為安王,並改封劉煥誠為誠王,劉煥現為信王,改封忠武王常遇春為忠王。正式對大明爵制進行改革,改成了一個字的親王爵、兩個字的郡王爵和以下不變的公、侯、伯、子、男和勳爵。
九月三十日。在江南學派上萬學子文人的哭聲中,劉浩然下詔將朱子“請出”了文廟。雖然詔書上只是說“朱子品行不端,難配亨先賢之祭”但是天下人都知道,這是皇帝陛下在秋後算賬,正式給理學判了死刑。十月十日,下詔改封孔子為“大成先師”孟子為“昌明先師”荀子為“明道先師”商鞍為“國衡先師”其餘墨子、顏回、韓非子、老子、程頤兄弟為先賢,配亨文廟。
此詔一出,天下震驚,比請出朱子還要讓文人學子們接受不了。朱子是理學的“教主”皇帝陛下藉機發飆,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程頤兄弟不是還留在文廟裡享受香火嗎?多少也給理學留了點面子。但是皇帝陛下一口氣封出四個先師,個個都是平起平坐,這怎麼讓獨尊孔聖的儒生們受得了。最關鍵的孟子、荀子好歹還算是儒家,捏著鼻子也就算了,可商鞍這個夭資刻薄之人不要說與孔聖人平起平坐,就連入文廟也讓儒生接受不了。可皇帝就這麼幹了,天下儒生一時群情洶湧。
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