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尚書胡惟庸
第二百二十一章禮部尚書胡惟庸
歷七年二月初!,皇宮外殿,劉浩然頭戴折角向和的齒出陌,身穿黃色的盤領窄袖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條,腰間繫著一條主體為玉。以用金、琥珀、透犀裝飾的束帶。腳蹬羊皮精製的靴子,正神定氣閒的坐在正中。前面則有四位畫師站在前面,拿著各自的工具在細心作畫。
整個大殿一片寂靜,只有畫筆在紙上的沙沙聲音,還有在場幾個人玄意壓低的呼吸聲。
禮部尚書胡惟庸站在殿中的一個,角落裡,他低著頭,悄悄地看著不遠處的皇帝陛下。又看了看四位畫師的作品。臉上一直保持著一種恭柬的神情。但是在他的心裡,卻洋溢著一種得意,一種押中寶獲得大獎的得意。
胡惟庸是個很聰明也很有才幹的人,正因為如此,李善長才決心將其作為淮西派後起之秀加以重點照顧,要不是胡惟庸本身沒有兩把刷子,依照李善長的性格,就是送再多的禮也不敢在劉浩然面前加以重點
薦。
胡惟庸熱衷仕途,渴望做出一番事業,進而獲得成功,從而榮登人臣之極。在胡惟庸的心裡,他知道在大明做官。除了有真本事之外,還必須要時刻注意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揣摩上意。
在大明。最大的的老大自然是劉浩然,在胡惟庸看來,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這位皇帝陛下。以前胡惟庸還官位低微的時候,他只能收起自己的雄心壯志。老老實實做事,完成上司交給的每一項任務,並且竭力巴結李善長,為其分憂解難,畢竟在那個時候,胡惟庸還沒有機會上達天聽。他最大的老大則是這位相國。
當胡惟庸逐漸升來,最後成為一員封疆大吏之後。他知道,該走向皇帝陛下展示自己的才華了,而巴結李善長則成了一項輔助工作,其作用就是幫助自己能夠在皇帝陛下心裡多留下一些映像。
在貴州布政使任上,胡惟庸仔細研究過劉浩然頌發的關於各項治理民政的律法和指導性“詔書。”再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他琢磨出關鍵性的東西來。
胡惟庸認為,劉浩然關於“遷出山民,集中居住,建設城鎮”是最適合貴州這種地緣偏僻、山高林深、族眾混居的地方。
貴州大部分是1“少數民族,,也一直由土司們統治,在很多地方,土司的權威就是天,就是法律,地方官府包括都察御史官署、按察司都無法發揮什麼作用。
於是胡惟庸就與貴州都指揮司和駐軍聯手,先是大力推行“改土為流。”削弱土司們的權力。接著藉著雲南殘元兵馬犯境,心有不滿的土司趁機鬧事。胡惟庸借明軍之手殺了不少人,然後他跑出來當好人。勸道不少部族“出山”遷居到小盆地的壩子居住,然後又在原本驛道的基礎上擴建直道,將這些新設的居住點連結起來。
但是依然有不少土司出來冒頭,反抗大明的“新政。”胡惟庸毫不猶豫地支援當地駐軍進行武力圍剿。在另一方面。胡惟庸則加強對歸附的“少數民族。控制,他強化“基層政權。小建設,推行類似於保甲制度的”村落聯保。制度,不僅便於開設官學、組織民兵等對山民的管理。還可以利用互助聯的形式幫助山民提高勞動效率,迅速發展生產。
五六年下來,貴州省境內的土司作亂幾乎看不到了,百姓們也開始安居樂業。兩個南北東西匯穿的直道也終於完成。一百二十六個大大小、小的城鎮也建立起來,貴州省在明歷五年的戶籍統計中一下子比明歷二年的人數多了一倍。
這些都走了不得的成績,而胡惟庸也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貴州各府他都跑了兩遍。甚至有幾次遇上作亂土司的兵馬,差點壯志未酬就就交待了。
真因為這些,李善長才會那麼理直氣壯的向劉浩然推薦胡惟庸,因為相比貴州省來說。廣西、湖南、廣東的改土歸流遠遠落在後面了。
胡惟庸理所當然地得到了提拔,而且被提拔的力度也在李善長等人的預料之中。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劉浩然居然將胡惟庸提拔到禮部尚書這個位置上。
在李善長等人看來,大明的禮都有點雞肋,除了監管新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實權,而那個,職權又由一位可以上達天聽的侍郎來管理,禮部尚書還真沒有什麼實事可管的。
胡惟庸當初也覺得有點氣餒,但是細細研究過皇帝陛下對禮部工作的“指示。和配置之後,卻覺得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能夠秉承“聖意。大有作為的話,說不定真的能青雲直上了。
別的不說。內閣這麼多尚書,為什麼皇帝陛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