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覺醒 作者:冷如冰

在最前列的武士突然腳下一空,翻身向下摔去;後面的人一時去勢甚急剎不住腳步,也就跟著滾成一團。原來,明軍竟然在營中貼近木柵欄內側的位置掘有一圈寬逾八尺深近一丈的長壕,平日用草蓆遮住表面上覆浮土,乍看上去和平地無異。壕溝底部密密麻麻植有無數半截削尖的竹筒,陷下去的人可以說毫無生還之機。遼東軍與建州土蠻交戰日久,對夜襲之類的雕蟲小技再為熟悉不過,這壕溝正是防備劫營的一招厲害殺著。

隨著日軍的連連慘叫聲,明軍營中一記號炮沖天,頓時燈火大熾,無數全副武裝的朝鮮義兵源源不斷湧出。他們左腕套著一個兩尺見方的小圓盾,背上還負著一袋十多支四尺來長的標槍,藉著火光把手中的利器連同國恨家仇向壕溝對面驚惶失措的日本人狠狠投去。

留在後面指揮戰鬥的蒲生氏鄉已經明白過來大事不好,明軍顯然對自己這手早有防備,如今偷雞不成自己這三千精銳反倒要陷在此處了。看來,這座孤營正是明軍故露破綻的誘餌,自己卻不知天高地厚地懵懂一口吞下,現下要想脫身卻不是那麼容易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明軍營中放出的號炮顯然是個預先議定的暗信,未及半刻,日軍的背後便響起了大隊兵馬奔騰之聲。李如松騎著一匹花驄馬,身披虎頭亮銀甲,手綽一柄丈二長槍,引著五千鐵騎飛馳而來。遠遠看見日軍強進未果不得不退的頹勢,李如松一聲唿哨,明軍立刻分為五個千人隊,各逞楔形鋒銳,挾雷霆萬鈞之勢惡狠狠分斬向日軍佇列各處。

以步兵為主的日軍奇襲部隊如何擋得住數千騎兵衝鋒的強力打擊?五個千人隊就好似五把鋒利無匹的尖刀,深深刺入敵人陣列的要害,將日軍散亂的隊伍攔腰截為幾段。明軍騎士們還不滿足,用韁繩和馬刺驅動著座下戰馬,令它們憤怒地咆哮起來、暴跳如雷地踐入日軍密集的人群中,將其一個個撞倒踏碎在鐵蹄之下。

日本武士們自然會拼死頑抗,可面對一大群來回衝撞的騎兵,他們能夠做出的抵抗並不比未開化的印加人強得了多少。倭刀雖然鋒利,傷人卻全賴尖端數寸,難以對一匹奔騰跳擲的駿馬造成致命傷害。更為嚴重的是,倭刀長而薄窄的刀身正是其最大的脆弱點,一口精心打造的好刀往往數戰下來便不敷使用而損毀。此時兩軍交戰,明軍士兵手中的馬刀帶著衝鋒的巨大慣性而來,倭刀往往一合便被斬為兩段,更有甚者因為刀鋒嵌入馬身而生生折斷。失去了武器計程車兵們在驚恐中四散逃竄,反倒進一步衝亂了己方的隊伍。

蒲生氏鄉於亂中倉皇逃離之時,身邊僅餘有數十騎。李如松見他逃得狼狽卻也不加追趕,只是指揮部下清剿殘餘敵軍後開始打掃戰場。懷著深深的懼意和復仇的怒火,蒲生氏鄉朝著自己的軍營飛奔而去,準備明日重整旗鼓再尋戰機。此時他已經縱馬直上一道低矮的山脊,下面的谷地之中就是己方營寨。猛然間,他渾身打了個冷顫,一下子收緊韁繩,座下戰馬受驚之餘止住腳步,長嘶一聲直立起來。一眾日本人呆呆地停在山脊上,以難以言表的神情俯瞰著山腳下的營地。

那裡曾經是萬人大軍的宿營地,現在卻只是一片煙柱滾滾的火場。將熄餘燼散發出的暗紅微光和隨夜風飄來的焦糊味彷彿在無言地嘲笑著日本人的不自量力。將這裡夷為平地的明軍主力早已經得意揚揚地班師凱旋了,今夜有將近一萬五千的日本士兵被盡數殲滅,這個成績足以好好誇耀一番,以至於他們都不屑於設下埋伏將落網者斬草除根。也正因為如此蒲生氏鄉才得以倖存,帶著植根心底的恐懼向南方一路奔逃。

然而脫逃並不等於脫險。兩天之後在黃州郊外,一隊朝鮮義兵發現了因馬匹倒斃癱倒在路邊、疲倦、飢餓而驚惶失措的前日軍第一軍團長,於是乾淨利落地梟下了他的首級。

繼蒲生氏鄉之後,第九軍團長前田利家也急急忙忙地從黃海道趕來救援,卻被李如松引軍伏於半道一舉擊潰。得知這個惡訊,柴田勝家的決心終於動搖了。自己統帥入朝的九個軍團已去其六,還外加一個被困在咸鏡道山中進退維艱的第三軍團。就靠這種添柴加火式的增援,再多九個軍團也不夠明軍吃的。倒不如主動放棄平壤,南下去與山內一豐、細川忠信兩個軍團會合後再作謀定。主意拿定之後,柴田勝家便派出一名忍者在天亮前潛出城外,將一支縛著書信的箭射到明軍哨樓下,躲在暗處等著明軍士兵將它撿起送入帥帳。

李如松展開書信,就著晨光細細閱讀。其時中華文明光耀四海,朝鮮、日本等東方國家無不傾心,社會上流多以精通漢文漢詩為榮。平壤是朝鮮的三京之一,要找個把精通漢語的通譯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