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著。
慈禧已死,現在整個大清終於落在他頭上了。光緒也很清楚,自己的這種做法很冒險,除了身邊有不少後黨餘孽以外,同時還有一些潛伏在暗處的人,這些人說不定什麼時候都會要了自己的命。
為了保命,光緒只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不追究任何人,至少先把這一關過去再說,其他的等日後慢慢算賬。
至於軍事方面,滿人已經顯示出了他們的無能。光緒可以容忍八旗每年兩千萬的消耗,但卻不能容忍軍事方面一而再再而三的軟弱被人欺。
以如此優厚的條件招攬張野,只要他同意了,那以後的事情就好說了。至少可以保住大清,雖然到了那時張野若是相反,將會無人可當。
但光緒也很清楚,張野是很在意名望和百姓的,自己示好張野,給予他權利,他若是再反,恐怕會引起百姓的不滿。至於光緒為什麼會有這種信心,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接下來的變法。
第一四七章:身在局中
慈禧死了,光緒皇帝再一次煥發了光芒。在慈禧被殺之後,光緒接連出手,將之前慈禧的心腹打壓的打壓,罷官的罷官。
雖然動作很大,但其實也還是在接受範圍之內的。比如那些重要的大臣,職位比較高的。光緒也只是降官一級,將他們手中的權利收回一部分而已。
至於那些級別不高的官員,則採取了殺一批,拉攏一批的做法。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登上了至高的權利巔峰,光緒也知道慈禧背後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畢竟慈禧已經經營了幾十年的時間,根本就不是他一個皇帝短時間內可以消滅的勢力。所以,對於清除慈禧餘黨,這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有一點,這並不妨礙光緒目前的權威。
作為唯一的皇帝,法律和道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光緒更是在第一時間內重用了梁啟超,康有為等年輕改革派,同時也重用了翁同龢這個一直呆在自己身邊的老臣。
除此之外,光緒還再次啟用了李鴻章,張之洞等漢人老將。因為李鴻章的身體問題,所以早些年便被召回京城做官,前段時間接替王文韶的榮祿,在直隸那邊也是搞的一塌糊塗。
所以,重掌大權的光緒皇帝,直接將榮祿召回京城,改由李鴻章再次擔任直隸總督。同時,在李鴻章的建議下,也將閒敷在家的袁世凱再次召回到直隸輔助李鴻章。
對於這一做法,光緒也大概的猜到了李鴻章的想法。隨著身體狀況愈來愈下,李鴻章雖然再次出任直隸總督,但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繼續做這麼高強度的工作。
所以,李鴻章必須要找一個助手,為了以防萬一,他必須要儘快把這個助手培養起來,萬一發生了什麼不測,那麼這個助手就可以接替直隸總督的職位。
雖然有點天方夜譚,一個助手接任直隸總督這種重要位置。但現在是光緒執政,不是慈禧。他沒有慈禧的那麼多顧慮,更沒有慈禧的保守。
甲午一戰已經徹底的讓光緒瘋狂了起來,這些年來一直謀求著改革,但卻在慈禧的干預下一次又一次的不告而終。
現在的光緒只有一個想法,改革,必須要改革,而且力度還必須要大。所以,啟用一批年輕人也是勢在必行的。因為他們的顧慮比較少,不會像老人那樣,前怕狼後怕虎的。
對於發生在京城的事情,遠在臨沂的張野很快便接到了密報。看完之後,就連張野也不得不感嘆光緒的手段。
歷史上再過幾個月光緒就將會被囚禁於瀛臺,直到死都沒能走出瀛臺一步。而現在,歷史竟然出現了驚人的相似。
慈禧竟然還是要把光緒囚禁在瀛臺,可是這一次,慈禧失算了。在上朝的時候就下令將光緒囚禁瀛臺,她只覺得自己的權利很大,在大清無人敢違抗自己的命令。
但是她卻忘了一點,光緒才是皇帝,哪怕只是個傀儡皇帝,他的手下也有一批忠心之士。而上朝的時候,光緒又怎會不安排自己人在身邊保護?
或許是感覺到了這一次進了瀛臺就別想再出來了,所以,光緒才會鋌而走險,就在乾清門發起了政變。
對於光緒,張野瞭解的並不多,主要還是因為這個皇帝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豐功偉績,而且張野又一向看不起清朝,故而也沒有深入的去了解。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真的能成功嗎?若是放在以前,張野絕對可以肯定,這個變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暫且不說慈禧那邊的阻力,要變法,就必須要威脅到一些人的利益,他們願意嗎?
歷史上其實也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