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濟改革、政治改革一樣。任何改革都是在壓力、在危機意識的推動下進行的。
要讓軍隊支援軍事改革。先就得提出具有足夠說服力的理由。
紀結國推行第一次軍事改革的時候。提出的理由是共和**隊在第四次印巴戰爭與東海戰爭中暴露出的嚴重問題。趙潤東推行第二次軍事改革的時候,提出的理由是吸取半島戰爭的經驗教刮為日本戰爭做準備。王元慶要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同樣得提出能夠讓軍隊產生強烈危機意識的理由。
毫無疑問,印度戰爭足以為王元慶提供充足的理由。
軍隊打得好,證明共和國的軍事實力足夠強大,而且在今後數十年內與印度這樣的“戰略級”對手交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沒有任何理由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軍事力量,裁軍不但能夠留住真正的人才、提高軍人待遇。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人才,還能將更多的國力用在經濟建設、社會展上,提高綜合國力。只有綜合國力得到全面增強。才能為軍隊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讓軍隊的到更加良好的展,從而建設一支更加強大的軍隊。從長遠看,裁軍不會削弱共和國的軍事力量,反而會增強共和國的軍事力量。這一理由,足夠讓項鋌輝、裴承毅這樣的軍隊掌權將領,以及絕大部分擁有長遠目光的將軍與高階軍官支援軍事改革。得到軍隊上層的支援。軍事改革就不會有多大阻力。
軍隊打得差,那就更有理由進行軍事改革了。要知道,前兩次軍事改革,都與軍隊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有直接關係。到時候,王元慶隨便找個理由,以共和國的國防安全受到威脅為由起軍事改革,別說軍隊上層,就連普通士兵與絕大部分公民都會全力支援軍事改革。只要軍事改革開始,到底怎麼改。就由政府說了算。
當然,項鋌輝這番話還告訴裴承毅下一任國家元很有可能是顧衛民。
沒人否認王元慶銳意改革的積極性,問題是,王元慶將在四隻離任。就算他的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可能在任期內完成軍事改革。當年。紀傷國推行的第一次軍事改革由趙潤東收尾,而趙潤東推行的第二次軍事改革由王元慶收尾。那麼王元慶推行的第三次軍事改革肯定得讓下一任元收尾。有能力接過接力棒、完成第三次軍事改革的肯定不是顏靖宇,更不可能是葉致勝,只能是顧衛民。
弄明白了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王元慶沒有在第二屆任期內任命副元的用意了。
擔任全體代表大會委員長的顧衛民本來就是國家二號領導人,添個副元的頭銜,簡直就是畫蛇添足。
當然,裴承毅並不關心誰來接班。反正誰上去都得照著王元慶的路線走下去。
他關心的還是第三次軍事改革到底會有多大規模,或者說會有多麼深入。
如果從軍事制度的角度看,紀結國與趙潤東推行的軍事改革都沒有觸及根本問題,以兩人推行軍事改革的動機來看,也沒有可能改變基本軍事制度,也就是軍區制。王元慶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動機肯定不是針對短期目標,即現實威脅,而是從長遠角度,為共和國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軍事制度。換句話說,第三次軍事改革將像政治改革那樣。從根本上改變共和國的軍事體制。
真要走到這一步,第三次軍事改革肯定非同尋常。
阻力不必多說,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政治改革足以證明,王元慶推進改革的動力肯定比阻撓改草的阻力大得多。
關鍵問題是,軍事改革能否更加有效的維護國家利益。
當然,對身處前線指揮部的裴承毅來說,他沒有時間去考慮這斤。問題。也不應該去考慮這個問題。
打好這場戰爭,才是裴承毅的要任務。
對落軍的任務安排,體現出了裴承毅靈活應用軍事力量的高明手段。
東線戰場上的幾個野戰軍豐,除了一直在印度東北地區“出來打醬油。的刀軍,以及多次被“喊回家吃飯”的凹軍,就數24軍最輕鬆。不可否認。突破宋河防線的戰鬥讓凹軍吃夠了苦頭,但是其他野戰軍哪斤,
吃曰。默六打到這個時候,個空降軍基本喪失戰鬥力,刀軍與七勺曲要全面休整與補充,引軍在戰場上跑了幾個來回,巫軍損失也不小,就連島軍與刃軍都在南面進攻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大家都有苦衷,但是沒有哪個軍像出軍那樣以問題為藉口。不肯上場賣力。
裴承毅心裡很清楚,不是羅少鵬不肯賣力,而是覺得叢軍沒有得到
視。
提高出軍戰鬥積極性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把皿軍當成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