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吉利巴扎爾推進的第7乃裝甲突擊旅很有可能轉向,趁印軍後方防線空虛的機會一舉攻佔格蒂哈爾,圍住印軍第二集團軍的3個師其中2斤,為主力師,擴大第一場殲滅戰的戰果。
真要走到這一步,印軍毒個東北防線都將徹底崩潰。
不管西方軍事評論員的分析是否合理,裴承毅確實在考慮要不要擴大包圍範圍,一口氣吃下第二集團軍。
關鍵問題不是要不要及時轉向,而是擴大殲敵範圍對整個戰役造成的影響。
最應該考慮的就是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以及戰役前天的後勤保
可以說,這兩個問題是完全矛盾的。
如果僅動用刀軍與凹軍,雖然能夠有效控制作戰物資的消耗兜及。但是作戰時間必然延長。對?個主力軍的持續作戰能姚 工聯響。最終影響到整個戰役計。如果派上已經到達吉申根傑的其他作戰部隊。比如戰鬥力很強的24軍,雖然能夠有效縮短戰役時間,確保主力軍的持續作戰能力,但是會加快物資消耗度,最終仍然會對整個戰役計打手 產生負面影響。
在考慮這兩個問題的時候,裴承毅還得考慮印軍的行動。
第二集團軍的實力並不強,其主要任務也不是正面防禦,而是守住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雖然第一集團軍還在奮戰。但是全軍覆沒已成定局。如果拯救第一集團軍的意義並不大,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說,第二集團軍再也不用守在原來的陣地上。在此情況下。印軍東部集團軍群肯定會調整第二集團軍的作戰行動。按照裴承毅的猜測,印軍很有可能讓第二集團軍在第三集團軍北面構築防線,替第三集團軍爭取到更多的調整時間。如果印軍仍然對東部戰場抱有一線希望,更加會讓第二集團軍就地固守,讓第三集團軍集中力量殲滅巴哈蘭布林與帕德巴拉的空中突擊旅。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第二集團軍堅持得越久,印軍就有越大的把握殲滅瓦拉納西的空降打手 強旅,從而盤活整個戰局。
斷定第二集團軍不會北上攻打布林尼亞之後,裴承毅沒對件戰計戈打手 做出調整。
舊點刃分,引軍與出軍沿著刀軍的進攻路線到達布林尼亞。
雖然布林尼亞的戰鬥還在繼續。但是引軍與出軍並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只是在布林尼亞分道揚鍍,引軍繞過布林尼亞,南下前往格蒂哈爾。凹軍則沿著鐵路線,向西面的達爾彭加挺進。
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大縱深進攻才初具規模。
裴承毅沒有打算讓引軍強攻格蒂哈爾,只是要求給第二集團軍製造壓力,做出纏住第二集團軍,為下一階段殲滅第二集團軍做準備的樣子。只要能夠讓第二集團軍認為守不住格蒂哈爾,就能迫使印軍採取錯誤的行動,要麼抽調周圍的部隊死守格蒂哈爾,要麼讓部署在格蒂哈爾的3個師主動撤退。不管是哪種選擇,都對後面的作戰行動有利。
換句話說,如果印軍死守格蒂哈爾,裴承毅就用打手 個軍的兵力牽制了8個印軍師,獲得了在其他方向上突破第二集團軍防線的機會;如果印軍放棄格蒂哈爾。等於放棄了在恆河北岸的立足點,為裴承毅殲滅恆河北岸殘存印軍提供了機會。換個角度看。即便印軍不做出錯誤的決策,即用原來的3個師死守格蒂哈爾。在引軍的壓力下,印軍也無法增援恆河北岸的其他部隊,裴承毅可以先攻佔恆河北岸,把戰線推進到瓦拉納西,然後在格蒂哈爾西面尋找突破口,解放出困守瓦拉納西的空降舊旅,甚至奔襲蘭契,解放出空降配旅,對印度東部集團軍群進行戰略合圍。
實際上,印軍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幹掉到達格蒂哈爾的引軍,迫使裴承毅不得不在格蒂哈爾方向上再投入打手 個軍,其掃蕩恆河北岸的作戰行動就無法按時完成,全面包圍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的行動也就無法及時到個,從而迫使裴承毅不得不集中兵力攻打格蒂哈爾,放棄最穩妥的進攻戰術。
問題是,印軍有實力殲滅引軍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雖然引軍的名聲遠不如刀軍,但是作為共和國的戰略反應部隊,引軍有足夠強大的戰鬥力。更要命的是,駐守格蒂哈爾的是印軍第二集團軍,即便掛著集團軍的名號,整體實力遠不如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3個印軍師,哪怕其中2個是主力師,別說殲滅2打手 個戰鬥旅都是個問題。
如果裴承毅對引軍沒有絕對信心,也不會讓凹軍直接開往達爾彭加。
可以說,戰鬥打到這個地步。印軍面對的是一個無解的戰局。